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远彬 《广西教育》2014,(33):47-4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讲解,缺乏对学生主动感知文本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周玉梅 《快乐阅读》2013,(10):20-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日益彰显。然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来的被动接受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徐飞燕 《教师》2012,(12):69-69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自然、亲密的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永正老师说:"对话教学是一种理念,它昭示着民主、融洽,其精神实质就是平等。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凸显个性张扬性情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阅读的教与学的行为。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阅读评价,使阅读活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张扬性情。  相似文献   

10.
陈雪芬 《教师》2011,(22):70-7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强调: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通过对话与文本、作者、  相似文献   

11.
<正>个性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与见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还学生以阅读的动权,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邓德文 《甘肃教育》2010,(13):19-19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也是学生最易轻视的一个环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只要反复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形成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塑造个性。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去,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才能把语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显然,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如何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们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而,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的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这段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的,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性化阅读之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探索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教语文、学语文的乐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的原野开满个性化的花朵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好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可把阅读教学分为初读、精读、整理归纳和巩固应用四个阶段。精读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或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涣散人心。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精读阶段的教学组织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