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阐述认识,了解图书馆隐形教育的规范、引导和德智等三方面主要功能,明白图书馆隐性教育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加强隐性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大学生获取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任务管理的就业隐性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不同的是,大学生就业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大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性小”、“传播者垄断知识的心理不明显”等优势。及时介入自我传播、开展平等的人际传播、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组织传播,可以推动个体隐性知识被更多的个体获得,最后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大学生获取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任务管理的就业隐性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不同的是,大学生就业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大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性小”、“传播者垄断知识的心理不明显”等优势。及时介入自我传播、开展平等的人际传播、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组织传播,可以推动个体隐性知识被更多的个体获得,最后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隐性伤害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追溯中小学隐性伤害行为产生的过程发现,隐性伤害形式多样,主要有师源性隐性伤害、生源性隐性伤害和学源性隐性伤害。要避免对中小学生的隐性伤害必须采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惩罚不当、尊重与爱被忽视、公平的缺失、教师情绪管理失控等隐性伤害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隐性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隐含性、教育途径的非封闭性和教育结果的持续性。隐性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反叛心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涵盖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针对性引导管理,强化实践类隐性教育;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构建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握隐性教育的特点,重视随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远离灰色童谣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童谣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反映了基础教育文化功能的缺失,需要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以引导合理教育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应对外来文化,以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文化与学校隐性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基础教育文化功能,逐步消除灰色童谣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教育进行,并体现出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特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高尚人格风范的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等方面,文学欣赏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积极的教育意义.高校应加强文学欣赏方法与内容的引导,努力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兴趣,真正实现文学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渗透.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加强受众心理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我国受众主要表现为求实、模仿、从众、求新、逆反等心理特征。教育者应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受众心理的互动优化,注重因势利导、榜样引导、过程体验、隐性熏陶等教育形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公共任选课程模块作为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重要补充,有其自己本身的特点:第一,申报开设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的自主性较强.第二,可由教师按照所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自由选取教材,甚至可由教师按教学意图自编教材.第三,学生对自己选定修读课程有绝对的自主权.教育者明晰隐性课程的教学思想,加强隐性课程的设计,有意识地加大隐性课程的教学力度,并通过教育者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双重教学目的,让学生走入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引导社会主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逃课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出现大量显性逃课,而且还存在着大量隐性逃课。导致逃课的动因有多种,既有直接显性,也有间接隐性。大学生的逃课选择既有明显的功利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对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高职师范生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内容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意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高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显性德育环节与隐性德育环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影响深刻性和广泛性等特征。高职实训基地加强隐性课程因素开发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高职实训基地隐性课程因素的开发,要注意加强高职实训基地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实践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深化课程改革是进一步推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教育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面对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实际,只有在重塑基础课程与人文精神、课程改革与高新科技的全面整合、尊重个性加强引导、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和课程改革的实验性与精细化等五个方面下工夫,才能让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走上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认知结构理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认知结构理论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既渗透在学校显性课程之中,又存在于显性课程之外,是学校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系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隐性课程括物质性的隐性课程、精神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方面。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需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创造民主、自由、宽容的课程氛围,提高师德修养,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志伟  康玉唐 《华章》2007,(11):132
实施隐性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狭义的隐性课程建设出发,对隐性课程建设的观念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等三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对提高隐性课程建设认识观、加强行为层面师生之间的隐性课程建设以及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隐性课程建设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教育目的的育人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从隐性德育视角下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以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形成健全的校园制度文化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培育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以培育师生员工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涉及面和便捷度的加大,人们对涵盖到自身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兴趣也逐渐加大,民生类访谈节目应运而生。民生类访谈节目是亲民的节目,编导是节目创作中的灵魂。编导的创作活动贯穿于节目录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过程,必须加强对编导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美学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才能发挥好编导在民生类访谈节目中的引导乃至隐性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的隐性伤害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其存在形式主要是师源性隐性伤害、生源性隐性伤害和学源性隐性伤害,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加强学校管理,关注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才能避免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因素造成的隐性伤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