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是如此设问的: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并提炼有价值的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3.
一、从标题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显露其主要内容,或是作品的线索,暗示着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读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都是讲方塘美景,水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不断.联系题目看,就会立刻想到这不是在写方塘,而是借言方塘来言读书的感受,表现读书顿悟如方塘清澈明净,学习上要不断长进,只有不断吸取新鲜知识,正如方塘清水,因有清流活水,源源而来。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朱熹在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巧妙地用“活水源头”解答了“方塘清澈”的缘由。正如一首歌有序曲、话剧有序幕、小说有序言一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导人。良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定不能忽视开课前几分钟的导人教学。  相似文献   

5.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l解说〕这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诗人将读书的见解融人自然界鲜明的形象中。半亩大的四方池塘像一而镜子打开,蓝蓝的天光和白自的云影一起在池塘中游动。如果要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是因为源头的活水不断流人池  相似文献   

6.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观书有感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白云的影子在水中晃动徘徊。问这小小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的清澈明净,只因为源头上不断地有活水悠悠地流来。(南宋)朱熹(1130-120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8.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0):47-47
朱熹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乍一看,这真是描述美景的一首好诗。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更令人叫绝的是,朱熹给这首诗题名为《观书有感》。明明写的是池塘,为什么却说是“观书”?而且全诗中也不见一个书字?  相似文献   

9.
姜卉 《吉林教育》2004,(6):38-3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形象地写出了做学问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只有源头活水,才能涌流清澈。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比较单一的授课方式,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流进学生的心田,我以激活课堂,开发想象力,丰富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为目标,以求新求活为  相似文献   

10.
    
水,无色、无味、清澈,是生命之源. 李白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天水.天水孕育了中华民族. 我赞美天水.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暗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是由于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不断输入活水.一切事物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使人联想起英语教学也必须重视"源头",才会有"活水"来。教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或工作,长时间过多地采用某种单调呆板的模式,就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小引] 话题,要从一首诗写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后两句意思是说,池塘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注人,所以清澈明亮。在学习中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就能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思想家、诗人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告诉我们要想使池塘不变成一潭死水,就应该常有活水注入。这样,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课堂常有活水注入,也定像半亩方塘一样充满活力。在此,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14.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 朱熹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实际上是朱熹读书时的心灵观照——抒发了他读书时心灵所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相似文献   

15.
刘艳平 《成才之路》2010,(17):54-54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做好题的基础是读懂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读懂诗歌的切入角度。先看下面一首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完此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写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这首脸炙人口的绝句,写的是读书的体会。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读书,书本上的知识就像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半亩方塘”,保持思想的活力。的确,勤于读书还得善于读书。2006年的文  相似文献   

17.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19.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相似文献   

20.
郭趁心 《现代语文》2014,(11):131-13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活水"呢?本人认为,它就是课外阅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学生的心田,让语文学习之花常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于漪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