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民先生在创作《莲花谣》中吸取流行于江南绍兴地区的曲艺《莲花落》的音乐元素,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结构带有明显的混合性质,其作曲技法使整首乐曲富有张力,具有完美的性格和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绍兴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样式。自公元1908年前后形成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绍兴莲花落以其通俗风趣的说表、朴实流畅的唱腔、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广为群众喜爱,对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绍兴莲花落已开始"二次创业",力争成为绍兴的文化"金名片"。同时,其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应对措施也颇值得深思、借鉴。  相似文献   

3.
饮食词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通行地域不同折射出饮食文化的不同。通过对明清小说中绍兴方言和山东方言饮食词作比较.找出了它们的异同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对整理和研究绍兴方言饮食词,发展绍兴饮食文化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绍兴方言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不仅形式上丰富多彩,语法上也很有特点,通过考察绍兴方言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的系统、用法和历时差异,不仅能使我们了解绍兴方言的共时情况,而且可以使我们窥见绍兴话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层面,了解共同语对方言的巨大影响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豫剧是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词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最明显的是唱词中的河南方言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方言词、俗语和詈语等。本文以传统豫剧剧目的剧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7.
豫剧是一个地方剧种,豫剧的唱词洋溢着浓郁的河南地域色彩,最明显的是唱词中的河南方言词汇,特别是其中的方言词、俗语和詈语等。本文以传统豫剧剧目的剧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剧语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8.
绍兴方言隐语十分丰富,从修辞的角度看,绍兴方言词语型隐语主要可以分为析字、藏词、借代、比喻、委婉、谐音等几类。隐语兼有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双重特质。绍兴方言修辞类构词隐语的生成运用、发展演变与越地民间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何彪 《考试周刊》2009,(20):34-3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普通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绍兴方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它正在渐渐淡出绍兴人的生活。针对这一现状,认识到这一危机后,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绍兴方言。发展绍兴方言与推广普通话两者应该齐开并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西彩调剧是桂柳方言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其唱词和读白均使用桂柳方言词进行演绎。近年来,学界主要探讨的是其修辞手法,未见方言词语体色彩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从语体色彩分类和功能价值两个方面探析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汇的语体色彩。以期为彩调剧方言词汇的研究作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12.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在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中屡见不鲜。目前对方言英译的研究多局限于探讨个别词汇或翻译技巧,缺乏系统性。文章以绍兴方言为例,提出方言具有地域性、口语化和文化性三个特征,因此,方言英译时应贯彻三条原则:斟酌语义、多方求证;以俗译俗、风格再现;异化为主、保留意象。只有加强方言英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才能实现地方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天渐渐地热起来了,夏天来了。夏日漫长得似乎不会下山。太阳刚出来,就扫尽了清晨晶莹的露珠。随之地面就像着了火,刺眼的骄阳高悬在半空中,总是不肯到云层里去歇一歇。河边垂柳像病了似的,一动不动。树影也蜷缩成了一团,蒙着一层尘土的叶子蔫蔫地打了卷,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小鸟耷拉着双翅在树阴里憩息,只有那无知的知了在树梢上拼命地叫着。柏油马路已被烘烤得软绵绵的,空旷的马路上偶尔走过几个匆匆的行人,疾驶而过的车辆一晃就没了影子。商店里传出的绍兴莲花落《三笑》“知了喳喳叫,石板两头翘”的唱词让人听了特别刺耳。午后,太阳光耀得…  相似文献   

14.
作为忻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忻州方言直面地反映出忻州从古到今的自然历史、生产生活,同时也体现着忻州人乐观开朗、直面困难、含蓄风趣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这种幽默表现在忻州方言特色词、以方言为载体的民歌戏曲唱词、特有的方言惯用语、谚语、四字格俗成语、歇后语上。本文通过尽可能的描写和梳理忻州方言幽默的表现形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语言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璀璨的明珠     
绍兴是一颗由很多珍珠组成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自己的光辉照遍了整个绍兴城,使家乡各地都变美了。 第一颗珍珠是家乡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在繁华的市中心,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城市广场的西面有一个个充满家乡味的水乡戏台,每天晚上许多老人陆陆续续来到戏台,展示自己的才艺,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莲花落来唱一段。城市广场最近还新建了一个绍兴大剧院。从府山上望下去,绍兴大剧院屋顶是乳白色的,两头向上翘,像一艘大型的乌蓬船“游”在绍兴这条“大河”上。广场的东面是古朴苍劲的大善塔和以铜为镜,以“史”为览的“天圆  相似文献   

16.
浅析二人台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人台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形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人台语言中地方方言色彩浓重,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其唱词中存在大量口语化词汇的应用,并且运用了衬字虚词和叠音词,以及谚语、民谣、歇后语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及其方言风貌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二人台艺术的抢救、保护、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经过对中古声母疑母字在绍兴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考察后,发现在绍兴方言里,疑母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舌面后音[η],一类为舌面前音[n],还有一类为喉音[],这种分化和与之相拼的古韵母的等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略析中国民歌特征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歌源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它的声乐形式体现了地域性格。民歌的特征与方言文化中的旋律、节奏、唱词咬字、发声方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丰富的民族文化也促进了民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定海方言与岱山方言词汇作异同比较,分析这两地方言词汇差异性质;由舟山群岛明清时期海禁、展复及移民史的角度阐释差异成因;并从与移民来源地方言词汇的历史学比较结果来推定,岱山方言是一种以镇海方言为骨干,具有鄞州、宁波方言特色,同时又包含有奉化、绍兴、萧山和余姚方言成分的一种混成性方言。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阿 Q 正传》中,写阿 Q的一段唱词,是绍兴戏《龙虎斗》中的唱词。《龙虎斗》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的义弟,大将郑子明在酒席间说了句兄弟要轮流做皇帝的酒话,赵匡胤就以为郑子明要谋反篡位而把他杀掉。赵匡胤酒醒后,又斥责缪军师为何不制止自己而把他逼走,以致奸相欧阳方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