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193名学前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等5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应对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责,其中脑瘫儿童家长的自责压力最大;自责、退避和幻想是影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因素。建议从出台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持久性,决定了家长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残疾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关注程度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缺乏、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家庭教育的角度,完善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法律体系,加快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新时代特殊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并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开展家庭教育网络培训与指导,从而提高残疾儿童家庭教育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13名北京籍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共5类残疾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北京市0~6岁残疾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广泛而迫切,在各维度都呈现出高需求。其中,残疾儿童家长对法律政策需求、专业指导与专业合作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教育需求。填表人身份、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儿童残疾程度和接受康复训练情况对家长教育需求有显著影响。建议尽快建立残疾儿童家庭服务支持体系,多形式、多渠道满足0~6岁残疾儿童家庭的需求,开展有效家长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采用《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反应问卷》、《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问卷》对北京市152名学前残疾儿童家长、152名学前普通儿童家长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反应处于较高水平并显著高于学前普通儿童父母(t=17.348,P<0.001);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水平在性别、户籍地和户籍性质、儿童残疾类型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亲职压力源中儿童问题(β=0.215,P<0.001)、父母特质(β=0.479,P<0.001)、和家庭情境(β=0.148,P<0.05)能够显著预测亲职反应压力的变异,解释率为45.9%。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残疾儿童家长面临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提出应构建“健全与落实残疾人制度为保障,提高残疾儿童家长康复教育水平及心理干预技术为支持,构建残疾儿童家长支持性关系网络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从而帮助残疾儿童家长缓解压力,走出危机境地,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在4所小学里对正常儿童和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所作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由询问法,共有16位教师参加了研究;询问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融合的意义、现状、妨碍融合的因素、家长的参与、资源、融合的方法以及令人担心的问题等。对每个问题的期望和评价都做了阐述。本研究对促进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在实践和研究工作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0-7岁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的状况,为政府部门建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支持体系提供参考建议,对133名北京市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共5类残疾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残疾儿童家长对咨讯支持、经济支持和专业支持需求强烈,对服务支持和精神支持也有较强需求。残疾孩子的母亲对咨讯支持需求显著高于残疾孩子的父亲,40岁以上的被试对精神支持需求显著高于40岁以下的被试,残疾程度为重度(一级)的家庭对精神支持需求显著高于其他残疾程度儿童家庭。研究者认为北京市0-7岁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强烈,相关部门和机构应适时给予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适当的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河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普通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和认识.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普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态度消极;家长对孩子的随班就读也普遍心存疑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设想,以促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现状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办法》明确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新格局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打破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隔离状态,采取双向交流,实行一体化教育,让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在同一环境下成长,这样有利于克服残疾儿童的闭锁心理、自卑心理,矫正缺陷、开发智力,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健全儿童进行社…  相似文献   

10.
张祺 《考试周刊》2011,(66):210-211
家庭环境在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孤残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其心理及社会化正常发展会受到阻碍。本文就如何对孤残儿童开展补偿性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学龄前残疾儿童家长培训主要形式的基本分析,提出个别指导形式、集体性培训、推荐与提供文字音像资料是学龄前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有效途径。关注教师与家长双向互动、突出家长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培训是提高学龄前残疾儿童家长培训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以揭示学前残疾儿童家长育儿效能、亲职需求现状与特点为起点,依据分析结果开发个性化小组干预方案,对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实施30个小时小组干预活动,检验小组团体辅导对提升学前残疾儿童家长育儿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辅导后育儿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小组干预效果稳定;(2)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在专业支持、服务信息方面的高需求水平呈现稳定、持久状态;(3)小组团体干预有效提升学前残疾儿童家长育儿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潘婷婷 《辅导员》2010,(14):58-58,53
"随班就读"已成为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容纳式"教育的最佳形式。随班就读受到众多残疾儿童家长的欢迎,他们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使他们在文化知识、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教育。但是,受接纳和被尊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情感体验,包括智障儿童在内,和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一种与同伴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障碍(以下简称智障)儿童少年作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很少,学校、教师、家长都有忽视智障儿童少年心理教康教育的倾向。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从2001年起,开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智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全校智障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的摸查,  相似文献   

15.
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学前的早期教育对残疾儿童的智力发展、行为矫正,缺陷补偿、正常人格的养成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而让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融合保教模式不仅对残疾儿童而且对正常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残疾儿童的特别关爱是国家昌盛、人民安康、社会文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或个人发起,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儿童等),依托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的学前教育形式。从对目前世界各地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对象、课程实施、家长参与等方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启示,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这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办法》明确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新格局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是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打破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隔离状态,采取双向交流,实行一体化教育,让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在同一环境下成长,这样有利于克服残疾儿童的闭锁心理、自卑心理,矫正缺陷、开发智力,  相似文献   

18.
有特殊需要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在过去被称为残疾儿童或特殊儿童,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用有特殊需要儿童这个名称代替了它们,目的是消除这些消极名称对儿童、家长和周围人的标签效应。有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约有5000万残疾人,其中儿童占20%左右。在20~30年以前,大多数残疾儿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即使那些有幸获得教育机会的残疾儿童,也只能在为他们所设的特种学校中就读。实践证明,特种学校对残疾儿童的自我形象以及学习能力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撒拉族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要取得良好成效,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学校教育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应该负起责任,指导和帮助家长对随读生进行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使残疾儿童在家里同样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和训练。根据近儿年撒拉旅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若提高随班就读教学的质量,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