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丰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因,周扬的"深入生活"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王乃圣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16-19,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远见卓识的前瞻思维,而且还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其价值取向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4.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的起源的"传统论"与"永恒论"之争,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永恒论"论述的主要是"法意识"的起源问题,"传统论"所论述的则是一般意义上"法"的起源.这一立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纷争,更期望能有助于有关法的起源的研究能开阔视野,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立场下,对"教书育人"的解读大相径庭.既有的研究和认识缺乏一种动态生成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分工论"等同论"和"可有可无论".基于关系思维的关系性、过程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和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教书育人"进行重新审视和整体解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皆可获致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和"认知隐喻"是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和语言不得不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其特点、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了解"模因论"和"认知隐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语言文化学习和教学十分重要.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研究.后进入到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领域.模因(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基因).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人民主体论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哲学基础,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论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12.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13.
"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用语.在教育独创思想的构建上,"统觉"论为"常能"论呈示了一条科学的"试验"路向;在教育重要目标的达成上,"统觉"论为"常能"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组合"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可借鉴运用"统觉"与"常能"所含的科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法理台独"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轨道以及台湾经历政治变迁的特殊时期发展起来的.学界普遍认为,"法理台独"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民族论"、"住民自决论"、"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台湾命运共同体论"等.本文将"法理台独"的理论根源归纳为实体论、程序论和方法论,从根源上分析并批评"法理台独",击其要害、正本清源,从而寻求破解"法理台独"之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16.
"分"是道家政治哲学的主要范畴,在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之维中大抵经历了"名分"、"性分"与"职分"的嬗变."名分"论的核心是君臣上下率性自然,各安其"名",各守其"分";"性分"论侧重于尊重万物与人的个体性,强调在对个体自性的满足中实现"自为自治";吸收合并了儒、法诸家思想的"职分"论则是君臣异"分"的政治职能观、君民悬命的政治主张和"守分如常"的政治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开明专制",就是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梁启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艰巨复杂性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然而,"开明专制论"又有浓厚的空想性和保守性."开明专制论"虽未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思想理论上仍有值得后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18.
《周易》对《文心雕龙》"原道"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首篇,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心雕龙学"研究者对"原道"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执一端,各据其理.本文能过对"易道"之"道"与"原道"之"道"的比较、<易传>解易理论对"原道"论的影响等问题的阐析,探讨"原道"论的基本思想和<周易>对"原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理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规律是带有一定程度(最低程度)价值判断成份的事实判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列宁"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是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分类依据,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解读列宁的"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高等教育的知识再生产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所谓的高等教育知识再生产理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就可能会产生对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误读和误构.  相似文献   

20.
仲呈祥是我国著名影视文艺理论家.他坚持哲学对影视文艺理论与实践的统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历史的"品评标准考察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理论主张,并将历史经验与时下现象深度融合,对当下影视文艺现象进行冷峻思考,对理论界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如"市场检验"论、"迎合观众"论、"三性统一"论、"躲避崇高"论、"文化革命"论作了系统辨析.他的影视美学思考对于丰富我国影视艺术理论、引领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