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丈夫的玩偶,生活习惯和思想意志都要受到丈夫的控制,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家庭地位。通过对娜拉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一个追求女性主义思想的新型女性。本文对《玩偶之家》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了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并简明地阐述了《玩偶之家》中女性主义意识对现代女性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玩偶之家》一直是世界剧坛上传统的保留剧目。《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八七九年,当这个剧本刚出版两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上演了。一八八○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德国的慕尼黑演出,一八八九年在英国演出,一八九○年在美国演出,一八九四年在法国演出。我国“五四”运动后,也开始上演。易卜生就因为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这部剧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国人阅读接受该剧的基本立场是把它奉为妇女解放的经典,而《玩偶之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绝不在此。剧作成功塑造了一个天真单纯、充满爱心、富有诗意的可爱的女性形象娜拉,展示了人物真实而丰满的心理轨迹,反映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问题,而非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是个性的觉醒,是人格的转型,表达了对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女性身份,男权思想等观念合理性的拷问,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是一个经典的社会问题剧,它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夫妻关系的冲突转变,从而描写了故事的主人公娜拉的完美蜕变,也最终从一个"玩偶"成为一个自我觉醒之后的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权主义者。娜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指引女性在解放道路上前行的照明灯,因此,娜拉最后出走时的那一响亮的摔门声并不是婚姻失败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是自我觉醒之后追求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玩偶之家》(《A Dolt’s House》)(也被译为《娜拉》、《傀儡之家》)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该剧自100年前引进中国以来.给中国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该剧中塑造的娜拉形象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由于"五四"时期对《玩偶之家》的接受与宣传带有功利性与时效性,从而导致了对它的解读无形中存在着误读,主要表现在:对该剧创作意图的误解、对娜拉形象的简化与误读,以及对易卜生个人形象的误读和对其文学成就的忽视。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玩偶之家》中娜拉是男人的玩偶,对丈夫处于依附地位,没有人格独立。娜拉和广大女性必须经济上独立、心理上自强、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并真正树立并践行男女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离家出走而提出了探索妇女的解放出路的社会问题。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文艺会讲时曾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指出在尚未取得经济独立的娜拉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出走之后的娜拉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主要取决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看,娜拉不仅不会出现鲁迅所预言的两种情况,而且路会越走越宽,因为娜拉的出走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朱怡 《成才之路》2009,(35):I0031-I0032
哈姆莱特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却恰恰相反,脆弱的名字是男人,是有权有势的男人;刚强的名字却是女人,而且是无权无势的女人。《玩偶之家》中出现了三位主要男性角色——海尔茂、阮克医生和柯洛克斯泰,在这三位男主人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假、丑、恶——内体、精神上的病态及其虚伪和自私的本性;而在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娜拉和琳达夫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却是真、善、美——对他人的善良,时爱情的忠诚以及对生活的坚强。  相似文献   

11.
李金松 《文教资料》2012,(23):11-12
本文以鲁迅先生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为抓手,将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与鲁迅先生的《伤逝》联系起来,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阐释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三者的比较阅读,指出在五四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玩偶之家》,如何影响鲁迅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产生振聋发聩作用的作品《伤逝》的,以使读者了解到二者之间从主题嬗变、人物命运到细节处理的全面滋养转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易卜生《玩偶之家》以非常平凡的夫妻矛盾为题材,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挣脱玩偶的家庭,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了以男权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自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道德、法律,热情歌颂了奴女的人格独立、自由解放。但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指出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娜拉现象"与《雷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初期,易卜生及其剧作《玩偶之家》以及作品中主人公娜拉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娜拉”式的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涌现出来。在中国,创作思想上与易卜生相通并在创作上得到易卜生创作真髓的是曹禺。《雷雨》是曹禺写得最好最成功的剧作之一。《雷雨》与《玩偶之家》从创作思想、作品中矛盾冲突到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都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剧作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是个失败的娜拉。《雷雨》是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本土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4.
白葵阳 《文教资料》2011,(13):17-19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金锁记》中的姜长安,两者有着相似的玩偶经历,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造成了二人对于命运走向的不同选择:走与留。但无论是出走还是留守,娜拉与长安都无法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娜拉与长安的人生轨道折射出各自所处时代的女性生存境遇,也留给了世人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无穷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玩偶之家》主线和副线两个情节线索的梳理基础上,试着以反讽的角度,分别从婚姻爱情观和叙事情境两方面展开双重反讽的探讨,企求进一步拓展《玩偶之家》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到《厨房》中枝子的回归,时间相隔100多年,但女性的生存境遇依然处在十分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女强人还是弱女子,都走不出“出走——回归”的循环模式。离开还是回归,成为女性角色无法定位的焦虑和对其生存境遇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玩偶之家》主线和副线两个情节线索的梳理基础上,试着以反讽的角度,分别从婚姻爱情观和叙事情境两方面展开双重反讽的探讨,企求进一步拓展《玩偶之家》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女主角娜拉和子君都被各自的环境所物化,但她们分别采用了言说和沉默两种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言说,娜拉否定了男权至上的观念,维护了自己做人的权利;子君则在沉默中失却了自我,乃至于生命。在两种不同选择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总体而言,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性大致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但与西方同时代的妇女相比,囿于封建教条的中国妇女的命运更为悲惨。  相似文献   

19.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中娜拉的出走反映了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主见、做事冲动等诸多性格缺陷,娜拉实则离"贤妻良母"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英国剧评家威廉·阿契尔关于娜拉最后出走是否合乎情理的疑问,分析了《玩偶之家》所展示的娜拉的思想性格基础和她与海尔茂的爱情关系,认为戏剧的结局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