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生活作为唯物史观的应然理想,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土壤之中。日常生活的拜物教特征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面貌,个体“自我异化”实质在于资本剥削人们生产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导向消费领域,社会层面的符号拜物教就此出现。数字化时代,个体生活面临着平台技术与资本剥削共谋的数字规训。从劳动异化到数字拜物教,个体“自我异化”的加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沉沦现状也预示了推进其变革的可能。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赫勒曾提出了变革拜物教的“激进需要”主张,认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要从个体之维深化自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变革,实现自在领域的美好生活建构。有鉴于激进需要的日常生活批判,新时代美好生活应从“人本生活”“艺术再创造”“审美体验”几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旧生活的超越,进一步彰显唯物史观“社会—生活—人”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新的特点。安全需求逐步凸显、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公平正义需求日益多元化。实现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应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从国家层面,构建科学高效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网络监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上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社会层面,提供高品质物质产品和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从个人层面,努力奋斗,提升劳动质量,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弘扬劳动精神进行了系列论述,彰显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基本前提是要坚守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让正确的劳动观念得到普及,使劳动精神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广泛共识;其必然要求是要涵育科学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社会风尚,让真挚的劳动情感内化于心,使劳动精神成为人民投...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人们的劳动从追求小康生活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劳动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审美角度提升劳动教育效果。过去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技术化取向、体力化偏向而脱离美学视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就需要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推进人的劳动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竭动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诉求。从AlphaGo到ChatGPT,人工智能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劳动本质复归、劳动解放、劳动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引发了劳动权利丧失、劳动强度增大、劳动能力退化的风险和挑战。从政府、技术、劳动者等层面,建构一个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人机和谐、人机协同的生态系统,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美好生活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热词,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人民立场和初心。美好生活作为古今中外人类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理解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尤为重要。通过梳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劳动-闲暇”这组核心范畴,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意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闲暇”的解放在于实现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劳动-闲暇”的贯通意味着二者共同作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活动,体现着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核;“劳动-闲暇”的共享表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同享闲暇,这种“美美与共”状态的实现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7.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枢轴。马克思的劳动现代性批判紧紧围绕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展开。现代性的开启表现为资本臣服雇佣劳动和重构劳动空间的过程。现代性的时空布展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马克思通过创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和资本再生产论等,深刻剖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劳动现代性给予了系统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现代性的系统批判,揭示资本之于现代性的决定作用和劳动之于现代性的基础地位,论证了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自觉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与引导,与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尊敬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新型劳动者,为社会全面进步输送人才,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9.
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产生劳动号子的必要条件,这是民歌中所有劳动号子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时,劳动号子也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思想感情表达的载体,因此号子又具有表现功能。在川江行船的劳动中产生了《川江船夫号子》。在不同劳动条件下,船夫们创造了具有较强实用功能与较高艺术表现力的号子音乐,这些号子音乐生动地再现了川江行船的劳动过程和船夫们坚定、乐观、勇敢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提高人民政治角色与地位,增加群众参政渠道;明确文化需要的核心地位,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重视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生存 ,离不开衣食住行用 ,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财富又无不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 ,马克思的“劳动应成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被称为永恒的真理。所以说 ,劳动教育也应是永恒的课题。劳动教育的目的旨在着力培养青少年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劳动毅力及劳动的责任心 ;着力使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 ,培养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劳动协作精神、克服困难的精神、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着力培养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运用到劳动创造之中 ,培养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新能力 ,…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观具有丰富的意蕴,涉及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自由的展望。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观,可以更好地认识劳动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观启示我们,要想实现美好生活,就要加强劳动教育,确保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激发劳动者创造美好生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从经济学入手,通过对商品、资本、劳动等要素的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全面异化的分析,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现代性”病症,提出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改造来根本解决现代性问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的深刻论述,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劳动状态加以全面反思,也为我们打开了关于“体面劳动”的广阔思考空间。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体面劳动观,从政策、法律、机制等方面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以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15.
对于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资本和劳动,人们往往只看到二的共性,忽视二的区别,而事实上,劳动具有不同于资本和土地等物的自主能动作用和作为人的权利,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让“劳动”亨有人的权利和起到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劳动论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劳动自由成为关注的焦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因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而出现劳动异化,资本基于既往的资本积累能够控制无产者的命运,表面的劳动自由遮蔽了劳动不自由,无产者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不幸福。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向社会贡献智慧,劳动幸福需要通过劳动自由和劳动权利两个属性得到展现。因此,只有剔除不合理的制度因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改变劳动不自由状态。劳动自由并非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劳动者在劳动纪律范围内享受的自由,并在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自由支配劳动时间、建构科学的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完成从“现存”到“现实”的转化等向度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连爱春 《成才之路》2023,(17):141-144
劳动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劳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渗透力度,为幼儿提供劳动机会,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策略有:借助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以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劳动教育效果,以家、园、社区的合作培育幼儿的劳动情感。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多重且相互关联的内涵,并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意味着就业灵活性与从业稳定性并重、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平衡、劳动收入增长与素质技能提升良性互动以及达成劳动关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改革开放的新实践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要发展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同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