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是一种感觉,没有量的多寡,只有度的深浅,然而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没有快乐的时代是黑暗的时代,没有足球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这是米卢对中国足球的诠释。踢球,不仅仅是为争输赢,其本质当然是寻找快乐的体验;学数学,只有会享受其中的乐趣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数学教学应该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快乐的教师才能被称为“神奇教师”。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来凡成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其实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也有这三种境界存在。现以弹簧振子模型为例,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快乐是一种感觉,没有量的多寡,只有度的深浅,然而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没有快乐的时代是黑暗的时代,没有足球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这是米卢对中国足球的诠释。踢球,不仅仅是为争输赢,其本质当然是寻找快乐的体验;学数学,只有会享受其中的乐趣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数学教学应该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而,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快乐的教师才能被称为“神奇教师”。一、摆正心态,教师率先“乐起来”一个爱玩游戏的老顽童把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杨军 《青年教师》2005,(11):12-13
教师讲课就要说话,这个说话可不简单。它不同于平时说话,它必须把握两个尺度:一是课堂只有45分钟,有时间限制;二是得让听说话的人——学生听明白,要检验效果。这就有了一个讲什么、怎么讲、讲的话是否有作用的问题。禅书上有一段话讲得很好,它提倡“只讲八成,讲六成最好,不开口更高,若讲十成就犯了大错——堵塞了别人开悟的机缘,而给予人以毫无实用的知解。”我们当然还达不到“不开口更高”的境界,悟性未到。但是却应懂得“语忌十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要让学生认识到分组分享教学法的优势,自觉自愿的加入到分享学习中去,就必须加深学生对分享学习的认识。笔者通常用事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一是深刻剖析“上课老师一讲就懂,考试题目一变就懵”的现象——这是每个学生都会有的体验,究其原因是被动接受、生搬硬套的结果;二是常讲“每人有一只苹果,两人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只苹果;每人有一种方法,两人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方法”的浅显道理;三是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四是用治病吃药作比喻——假如你生了病,有甜、酸、苦、辣四味药可以治好病,一种方法是由医生说了算,  相似文献   

6.
陈菲 《教学随笔》2010,(5):22-23
曾读到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对“人生三境界”的阐述,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虽清苦,但自有它的乐趣,就像因它便有一个归属、一个家一样。我的学习历程同样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9.
人是通过其心灵来感知和把握这个世界的,世界在人的心灵中的存在方式或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境界”,因此,人从其存在的意义上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境界性的存在。人的心灵的超越本性决定了人的人生境界处于不断的提升过程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境界不同,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便不同,因此,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人生境界的形成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对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特别是小学生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长城。  相似文献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历史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语言激趣。语言激趣是指教师运用简洁、准确、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13.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一再强调过这样的意思:艺术之所以有别于历史,是在于历史讲的是人类的生活,而艺术讲的是人的生活。(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在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艺术体裁里,作家正是通过对“人”——即形象的塑造,去向读者讲述人生故事,抒写世间的悲欢,表现出一定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16.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17.
话语     
《天津教育》2009,(12):3-3
好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汲取营养,要学会做“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告诫青年教师,当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将教书当作一项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流程完成工作、领取工资;第二种境界,热爱工作,善于吸收新鲜元素,但过多关注自己,上课教书更多“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第三种境界,热爱工作和学生,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看出人类渺小、生命终极虚无和命运必须不完满,但又强调人的相对尊严和人生的相对价值,并且认为“存在”的那些必然缺陷也有积极意义,可以产生诗意、傲骨和真正的自由心态,可以使人活出另一种高境界。这观念新鲜而富于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人生境界。所谓人生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情操水平,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境界是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生境界是人生历程的动力源泉;人生境界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坚实基础。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读书学习讲“勤奋”、讲“刻苦”、讲“有恒”,无疑是正确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要达到更高的境界,仅仅在表面上停留于“勤奋”、“刻苦”、“有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思之善“悟”之。其实,前人讲读书学习要“勤奋”、“刻苦”、“有恒”,本来也含有深思和善悟之意。有人喜欢引用韩愈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