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产城融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剖析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所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空间的重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江门市为例,探讨产城融合中心示范区发展优势及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产城融合战略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为视角,以江苏省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吴中高新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破解城市发展路径的实践为例,论证了产城融合发展是苏州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必然选择,剖析了吴中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提出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静  赵星  李军 《科技广场》2022,(3):74-80
产城融合对江西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为例,分析其从初创期探索发展到江西省产城融合“新典范”的经验,得出实现产城融合要敏感对接形势变化,坚持规划先行;要建强城市功能,建立完善产业项目和城市功能配套设施;要强化营商环境,实现招才引智,强化创新要素集聚;要发挥土地要素支撑作用,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因此在评估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时,应当考虑产城融合的情况。基于此,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依据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从产城融合视角出发,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2009—2019年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并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验证。结果表明:开发区升格有效促进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提高;产城融合是升格开发区所在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促进服务共享、要素畅通和协同创新等发挥作用;受地理区位、发展水平影响,开发区升格带来的城市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促进效应有所差异;此外,开发区升格政策还具有线性叠加效应,随着开发区升格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创新的推动作用增强。因此,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开发区升格工作,加快产城融合和产城互促。  相似文献   

6.
产业园建设是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产业园的创新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育人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在产城教融合视角下,产业园通过对接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共建、构建产学研长效机制等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7.
付林 《科技风》2022,(14):143-145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的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广东省中山市经济产业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具备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基础。在对中山市的政府、产业、教育等三个方面产教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区别数量扩张的传统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已然转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态,探究其持续性发展对当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于以往文献对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基于定性方法的研究,采用产城融合水平测度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并从新型城镇化人本导向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以2016-2017年国家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测度2014-2016三年间全国两批及三大城市群的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研究发现:整体上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区域分布差异存在;时间维度上,全国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产城融合类型看,全国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尽管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城融合水平已经步入中度协调时期,从全国看,我国特色小镇产城发展仍处于低度协调发展阶段,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了四川省1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覆盖产业、城市和人3个方面的内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来研究产城融合度,为城市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城融合是世界一流科学园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初始条件、驱动力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特色的产城融合实践。通过对硅谷和新竹这两个世界上成功的科学园的比较研究,系统揭示了两者在产城融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以及发展动态方面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为中国国家高新区深化产城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哲  李助军  许昌 《科技风》2023,(14):28-30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一直随产业需求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分制教学模式符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更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科型高职院校学分制不断改革完善有利于专业和课程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分制改革为例,在学分制改革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产教融合特点,就学分制改革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城市建设的新政策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为近郊小城镇带了发展机遇,将近郊小城镇纳入城市的发展范畴,承担城市功能,协调自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产城融合,重视农民角色的转型和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健 《知识窗》2023,(4):57-59
文章基于产教融合,论述“六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对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促进“双师型”队伍改革与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对综合性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要求。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举措,它将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和与社会对口的产业对接。北部湾大学是“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但该校现阶段的产教融合目前处于起步及发展阶段,尤其是其特色专业与产业结合较为薄弱。本文以北部湾大学为出发点,对现阶段北部湾大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该校产教融合背景下特色优势专业与产业结合现状,并提出部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伍世英  李哲  许昌 《科技风》2023,(7):65-67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度逐渐兴起,随之也产生不少问题。本文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的相应解决对策,目的是使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度真正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对行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辉 《科技风》2023,(9):78-80
“产教城”融合是以产业为依托,以教育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转型与长效发展。本文将以天津为例,围绕职业教育中产教城融合的协同发展与共同创新等问题,探索产业、教育、城市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姜春燕  张涛 《科技风》2022,(7):142-144
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机场运行专业的发展方向,在研究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研究机场运行专业发展困境,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促进机场运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新基建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在此背景模式下,结合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人才特点,提出“教—赛—产—研”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围绕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以教育改革为创新动力,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新切入点,加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且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十堰市发展目标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科教和人力资源支撑,建设辐射鄂豫陕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与之相配的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对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地方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快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构建与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