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研究的途径,其方法值得借鉴,但同时应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Bell关于翻译过程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对译者在翻译独立句子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文章采用了TAPs(有声思维法),反省法,回顾法和观察法,对四个不同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各个阶段的所想所做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定性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推论。文章的推论对于译者控制翻译过程,翻译课程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蕙 《考试周刊》2009,(11):44-46
本文以翻译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两个方面分析、讨论翻译中增减词的心理认知,通过对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对其不能有效增减词而使译文欠妥的情况从心理认知上给予了阐明和解释,以促进其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相似文献   

5.
简述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发展,着重从描写翻译学、翻译过程的行为、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认知心理模式、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论、功能语言学派和释意学派等方面对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进行述评,旨在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译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都是起重要作用的。在翻译教学中,应用认知图式理论,尝试构建的过程教学模式,即理解过程、表达过程、评估过程、修改过程四个阶段的翻译教学模块,可丰富翻译教学的策略并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8.
省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省去原文或部分原文未进行翻译,它属于译者常用翻译策略之一。目前,鲜有研究关注省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及其认知理据。本研究通过自建三个汉英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选择词和句子两类语言单位,以中文叠词和英文连词为研究窗口,考察省译在真实翻译情境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省译在词和句子层面大量存在;(2)翻译中文叠词和英文连词时,译者均倾向于采用省译策略来翻译,分别占比58.23%和56.55%。理论上翻译需要传递源语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即是要“译”。然而,译者如此频繁使用省译作为编码方式来加工原文,可能是其认知系统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所致。  相似文献   

9.
从译者认知语境看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心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挖掘,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构建的认知语境决定其理解认知,并重点探讨了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及认知语境是如何构建的。它是翻译心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具备更敏锐的审芙能力,译者和原文是一种更为活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结构入手,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认知过程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无法回答其多样性的问题。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是产生于翻译过程中的、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的翻译现象,其多样性源于译者的认知因素和对翻译过程的操控。  相似文献   

12.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总结了翻译研究领域中几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并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背景下,分析了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新的翻译认知模式,强调了该认知模式所揭示的翻译"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文化意义,并认为该认知模式是迄今为止翻译认知模式中的最合适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为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且具争论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13.
运用CiteSpace V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统计并产生相关知识图谱,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9年内我国"翻译伦理"相关的720篇科研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并利用其出现频次的高低绘制出量产作者,核心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通过量化分析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旨在探索国内翻译伦理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对于翻译伦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翻译策略的探讨以及伦理模式的构建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到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把译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探究译者的翻译行为。译者的信息加工包括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加工方式,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也是翻译过程。本文根据翻译认知过程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探究与分析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  相似文献   

15.
论述R-A-M模式,探讨这种模式对翻译过程研究的作用。关联理论长于语言接受者;顺应论长于语言说话者;模因论长于语言的传播,因此,在三者基础之上构建R-A-M模式能取得互补的作用。此模式被运用于翻译中,不只是介绍了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理解和译文产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是如何在译者作为说者和听者之间转换的,并运用此模式对翻译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翻译模式已难以满足语言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工程技术、语料库技术和翻译协作技术等技术为核心的翻译技术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以CNKI期刊数据库中"翻译与技术"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对核心作者、发文机构和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翻译与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剖析其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以推动我国翻译与技术的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潘琴 《双语学习》2007,(3M):90-9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实质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类事物。对于隐喻的理解我们必须依赖我们的经验,即背景知识。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隐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隐喻理解的多样性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语境分析,寻找最佳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最大程度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翻译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隐喻理论的综述和对隐喻的本质、语言特征和理解过程的探讨,分析了影响隐喻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例如语言本身、百科知识、文化背景、语境因素、说话者和听话者等.虽然在翻译学领域里也不乏对隐喻的研究,但本文试图从基于认知理论的隐喻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可译性和翻译隐喻语言的一些可行策略和技巧.笔者认为选择何种翻译手法取决于待翻译的文本类型和该文本面向新的交际情景下新的读者的功能和需求.  相似文献   

19.
翻译过程论--论翻译的过程与过程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一些重要发展阶段的追溯,证明了语言的本质即是过程的反映,并由此得出结论,语言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讲其实是关于客观世界行为过程(包括静态过程)的研究,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尘封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笔者只想通过对它的回顾,还其本来面目,同时也想说明,翻译的过程本身其实是对语言过程中所包含的行为过程的翻译,从而还翻译实践者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出路。  相似文献   

20.
自翻译学研究兴起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深度剖析,也有一些学者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对翻译进行了阐释。基于物理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类比出"翻译守恒定律",并以汉语回忆录《我的人生》为载体,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为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