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遵义红色文化外宣翻译在对外传播遵义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为进一步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外宣翻译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红色文化外宣翻译文本重构为目的,以遵义会议会址英译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遵义红色文化英译中存在的各类误译和错译,并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促进遵义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遵义红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周雪 《海外英语》2024,(6):54-56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背景下,中国软实力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伴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外宣翻译也变得举足轻重,可以借助其将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和发扬出去。文章联系外宣翻译的基本内涵,对文化传播下的外宣翻译特点进行细致阐述,并从准确把握受众差异、翻译明确文化定位、选择合适翻译方法、有效保留原文底色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外宣翻译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就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外宣翻译人才。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特色,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联通相关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产出,从而培养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共同推进,芜湖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外宣翻译对宣传推介芜湖、展示芜湖文化魅力、对外传播芜湖地方特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结合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征,探究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期提高芜湖旅游外宣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福州为例,探讨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的外宣翻译与传播.文章认为,当前的地方文化外宣翻译活动处于附庸地位,十分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树立.为此,要从传播的视角看待外语翻译,以传导城市形象为灵魂,建立完整体系,开展独立、系统、有组织的规划、监管和符合传播规律的文化外宣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9,(4):54-57
邢台在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文化资源丰富。佛教文化资源的外宣翻译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佛教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邢台的佛教旅游文化外宣基础薄弱,亟待改善。应在广泛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形成规范系统的文字资料,打造文化金卡片,为邢台旅游文化外宣服务;建立政府、文化、高校、民间等多部门联动机制,进行优质高效的邢台旅游文化外宣;开拓多元传播主体,拓宽旅游文化的外宣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邢台佛教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提升河北形象,服务旅游。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不容忽视。以石狮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出完善翻译生态环境的建议,充实民俗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促进石狮市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翻译发挥着跨语言跨文化沟通、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外宣翻译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外宣翻译人才良莠不齐、供不应求,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急需在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制度保障上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大力的扶持,以便全方位提高外宣翻译的整体水平,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传承千余年的徽州文化作为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宣译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宣译介的难度.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可以从外宣译介主体、译介内容、传播途径、译介受众及译介效果等方...  相似文献   

11.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旨在对外展现中国,让外国读者更好地接受、理解并认同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及其基本方略。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译本为例,分析探讨无主句翻译时如何利用被动语态、主语从句及增补主语的方法,应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及准确搭配以及汉语多动词流水句的断句等问题的具体翻译技巧。掌握和运用这些外宣笔译技巧,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声音,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海丝文化要素。随着泉州申遗成功,媒体对泉州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外宣翻译质量对塑造海丝文化的国际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泉州地区海丝文化外宣英译为切入点,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等方式,研究泉州海丝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发现其中在语言与文化层面的失误,并针对问题提出翻译策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助力海丝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及活态传承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跨文化语境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十分必要,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以具体实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科学运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外宣翻译和对外传播;构建非遗外宣翻译标准,为对外传播提供有力遵循;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符际互补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中的图文关系,分别对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图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材料中文本的插图配置、图像的设计和制作,对弘扬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影响是很直观的。规范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能够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传播,并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和旅游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为革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红色革命文化传播载体的红色景区旅游对外宣传资料英译水平却跟不上红色旅游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总结红色旅游景区外宣资料文本特征,探讨英译翻译策略,从而确保红色景区外宣资料的英译质量,从整体上提升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孟磊 《海外英语》2014,(4):119-120
在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外宣翻译成为了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外国受众传递信息,了解中国。外宣翻译既有翻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翻译策略。该文分析了外宣翻译注重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以及敏锐的政治性三大特征,并探讨了三种常见的外宣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的外宣翻译目的在于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由于我国缺乏从事文博翻译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存在不少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信息的传递和中外跨文化交流。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文章以信阳博物馆的公示语、城市文化和古代文物介绍三方面的外宣翻译为例,指出博物馆外宣翻译常见的失误,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