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这个“九”可并非指真正的九,而是说“龙”的家族庞大、子嗣众多,却又形态各异。确实,从动物界到植物界,处处都可以看到“龙”的身影。在动物界,龙虾、金龙鱼、龙猫、变色龙……动物“龙”上天人地,无所不至。而在植物界,植物“龙”,也是独领风骚,家庭成员个个精彩。  相似文献   

2.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4.
话“龙”     
中华民族以“龙”作为是自己的象征,中华儿女则是“龙”的传人,这已为世人所公认。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龙”的形象也很多:首都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天安门前华表上腾空升跃的“龙”,至于重大喜庆节日时人们制作的各种“龙”,更是神气活现。这里所说的“龙”和中学《生物》课本中提到的“龙”是否一样呢?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龙”,“龙”的形象到底从何而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龙”的记叙屡见不鲜。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  相似文献   

5.
还是上小学时就学过“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因为喜欢龙而闻名,家里几乎处处雕刻、描绘上了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他这样对大家说。天上真龙知道了叶公喜欢龙的事,就下凡到他家去拜访,结果叶公一看到真龙,却吓得面无人色,连忙往外逃走了……原来叶公喜欢的是假龙,而不是真龙。后来,喜假龙而惧真龙的叶公,就成了口是心非、虚伪者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龙舌兰”的故事龙古兰是一种植物。美国一位科学家偶尔对这种植物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将传感器装在龙舌兰上,同时在龙古兰旁放两棵蔬菜,这位科学家让他的5位学生中的一位“杀死”蔬菜,然后再与其他4名学生一起列队从龙舌兰跟前走过。科学家发现,当那位杀死蔬菜的学...  相似文献   

7.
“龙”狂欢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狂欢活动,它起源于图腾崇拜,“天人合一”是它的哲学内蕴。  相似文献   

8.
文化冲突下的“龙”的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有着很深的“龙”文化情结;而西方人则视“dragon”为邪恶的象征。“龙”和“dragon”不是对等项,而“龙”和“dragon”却常常互译。这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冲突。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策略角度,笔者建议把“龙”译为“Loong”,把“dragon”译为“火龙”。  相似文献   

9.
“神童”未必成“龙”大器可以晚成赵民当前,把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用超智儿教育代替儿童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最大限度地掌握文化知识或某种技艺,以期其由。“神童”发展成“龙”已成为我国城市儿童教育的时尚、潮流。为此,家长(富者除外)节衣缩食,专家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0.
“芦荟”与“龙舌兰”山西/霍子明自己对花卉知识知之甚少,曾因学习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的片断“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而一直认为“芦荟”就是“龙舌兰”,是“芦荟”的雅称。近来偶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芦荟”并不是“龙...  相似文献   

11.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越人龙图腾祭”之说根据有三:(一)“越人的老家本在北方”;(二)吴越“有关龙的节目极多”;(三)战国两汉有关越人崇龙的史料不少,事实上,土越人并非来自北方,而是来自距今约6000年的河姆渡,良渚一带,这两地的考古发掘物中,鸟形物远比龙形物多得多,这些龙形物相对黄河中,上游,中国龙的发源地来说,其数量相对较少,在同一次发掘物中地位居次;且这些龙形物是否越器,龙的命名是否准确都可存疑,说到旧中国尤以两汉,那正是龙在中国逐步定型,被广泛认同的时代,近20年来,众多的学更附和“越人崇鸟”之说。  相似文献   

13.
<正>“石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清早我站在校门口值周时听到这样一句话。是谁说的呢?我们班的大嗓门龙龙。“是吗?那祝你生日快乐。”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晚上我爸爸要给我做好吃的,你也来吧。”他笑着说。“那你就多吃点,老师在这里祝福你就行了,老师晚上还要回家做饭呢。”我也笑着对他说。  相似文献   

14.
“辰”(chén)是一个顽皮鬼,它受尽了人们的宠爱。它一出生就被排在地支的第五位,被委派统管日、月、星。十二生肖中,人们也给了“辰”一席之地,美其名曰“龙”。封建帝王以“龙”自居,想沾点“辰”的瑞气,把它请进“宀”里,构成“宸”(chén),称自己的寝宫为“宸居”,叫自己的文章为“宸章”。“辰”顽皮又可爱。有时,“辰”在脚下踩住一条“虫”,摇身变作“蜃”(shèn),忽而变个海中大蛤蜊(蜃)让。””人瞧,忽而幻化作海市蜃楼骗骗人。有时,“辰”头顶太阳(日)变成“晨”(chén),给人送来“晨曦”与光明。有时…  相似文献   

15.
我是属龙的,名字叫“湘”。爸爸说:“龙是要用水养的。”可不是嘛,“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爸爸就给我取了“李湘”这名字。  相似文献   

16.
<正>甲辰龙年,让“龙(龍)”字成为热点汉字。本文就来说说“龙(龍)”及以“龙(龍)”为偏旁的字。壹“龙(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的“龙”是甲骨文,字形像兽首蛇身的动物,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小篆则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部分,在“龙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  相似文献   

17.
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的三个“以”字的注释,历来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前二个“以”作“用”解释,“钩”、“凿”都是木工工具,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以凿写龙”,释为“用钩雕龙,用凿刻龙”。而第三个“以”字相当“于”,释成“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中华民族对“龙”偏爱的心理情结,提出了“龙”崇拜包含生殖崇拜和帝王崇拜的双重精神内涵,并分析了这种双重内涵对中国人的道德心理、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乃至个人人格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用“叶公好龙”来比喻那些表面上爱好某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甚至畏惧该物的人。细读《叶公好龙》这篇文章,本人对此实难苟同。人们喜欢龙,那是因为传说它会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吉祥。古之天子常以真龙自拟,中国人也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叶公“好龙”大抵也因此。而天龙拜访叶公时,却面目狰狞,这怎能不骇人?叶公当然害怕,这本在情理之中,叶公既“好龙”,又“怕龙”,二者并不矛盾。如果仅因叶公惧龙这一点否认叶公“好龙”,说什么有“好龙”之名而无“好龙”之实,未免太武断了吧!许多人喜欢虎,爱在厅堂上挂一幅“威震山…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