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要树立国家传播视野中的现代“现代中国”形象。目前,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为核心的全球化传播策略,已成为中国电影应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突围之路。本文拟以《神话》、《投名状》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为例,来探讨打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具体方法:类型电影的文化表述应注意丰富自身的文化表达层次,体现出多元的风格特征和文化诉求,力图打造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世界化精品;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增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文化传媒影视业的新使命。在电影等文化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塑造国家形象,发扬国家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针对电影艺术中,弘扬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将中国文化、历史的价值核心呈现的观众的面前,塑造国家形象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在以梁启超的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想象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近代小说《老残游记》正是这类“民族国家”想象的典型范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论文探讨了从鲁迅到余华等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对于暴力的不同关注和思考,尤其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讨论了台湾和大陆不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文革成为了大陆知识分子历史记忆的符号,《霸王别姬》是大陆“伤痕文学”的发展,凝结了大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情。“二二八”则成为了台湾历史记忆的符号,《悲情城市》是台湾经验的一种表述。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两部电影暴力批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世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暴力入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实际上,民族——国家包含了抵抗与压迫的双重性质。在民族主义的建构中,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内部的暴力和压迫。而在对民族——国家的批判中,也同时压抑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暴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国家”(nation)简称“族国”是近现代世界列国并立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它包含着确定国家主权、疆域、符号象征、统一的民族意识、公众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及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何传统社会在谋求近代化时,都必然要经历建构民族国家,从而在国际政治秩序中明确其位置的过程。这种民族国家的建构(nation building)意味着对传统社会内部关系与价值取向的重大调整,因而会引起种种波折。从社会思想意识角度可将此种调整过程中的波折视为认同问题。当传统背景与族国建构要求相去较远时,这种认同波折便会引发认同焦虑以至认同危机。中国在近代同样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民族国家转换的问题。传统中国是一“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开始逐渐崛起。导演身份的本土化、多元化代替了过去的单一化,转变了传统叙事模式,强化了人文关怀价值。在塑造良好“新疆形象”及中华民族身份的整体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台湾青春系电影带来的清新之风以及受众的广泛反响,中国新锐导演又开始重新回归“青春”这一母题,并且进行新的探索。本文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影像展示三个维度国产青春系电影的回归轨迹,以及在主题和情感等方面的新突破进行分析,肯定其在影视语言与形象建构结合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开始在世界市场上被选择和接受,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话和接轨。然而,中西方对华语电影两极化解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鉴于各国电影通过达到国际性而实现民族性的成功经验,华语电影的"民族性"特质的强调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对民族国家的想象采取的是比较潜隐的想象和叙事方式,即以诗化之笔通过颂扬具有理想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来隐喻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沈从文通过乡土小说将故乡——湘西世界的理想形态呈现出来,并在小说中呼唤张扬着一种健全的、于国家民族前途有意义的生存环境与存在方式,以此来救治现代文明的弊端,重新燃起民族的热情,达到民族重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振兴国族,实现了词体功能论的现代转向。他们通过鼓吹稼轩词风、宣扬爱国词人、撰述民族词史和编录民族词选等多种方式,强化中国古典词史中所蕴蓄的“民族国家”精神。由此而言,承载着民族国家话语的现代词学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一极,也促使着其自身理论话语的现代转型,理应被视为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甲午战争与黄遵宪晚年的民族国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重新解读黄遵宪咏甲午战争的诗,更能总结出黄氏晚年在总结甲午战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思想。首先,民族的救亡图存须要中国人养成民族国家观念,从而以全民族之合力对付列强的入侵。其次,要区别传统的“忠”和“义”观念与现代的民族观念:要用“中西合璧”来形成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再次,甲午战后,他依然坚持要战胜种族歧视,坚持民族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面,即刘别谦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由此,国人认识到电影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而又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才能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认识到喜剧电影通过男女婚恋视角、人物性格描写、幽默机智风格,揭示和婉讽社会现实的魅力;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作者”般的决定性作用,剧情分幕、形象塑造和演员表演是指导影片摄制的重要环节;认识到描绘、扩大和强调细节或小动作,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人生内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表现力。“刘别谦底艺术精神”这些内涵,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建构和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题材的少数民族电影紧扣时代主流文化要求,塑造了大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所传达的国家形象背后的银幕寓意值得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由于这些电影的编导大多为省外艺术家,其在对云南少数民族人物的塑造中含有对“异域文化”的窥视与想象,由此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模式化,以及对少数民族女性、男性甚至儿童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视角.事实上,主流文化的审视与选择,电影艺术家的建构与想象,成为理解此类电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以李安导演作品为入口,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析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客观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通过文本比较分析、探索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对策。希望通过相关策略的提出可以帮助中国电影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影响语言,摆脱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题记:新世纪的13年,以中国内地为主体的华语电影可谓内外两重天,内地市场单片和年度票房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屡屡设置引起广泛讨论的社会议题;海外的情况却是,在经历了短暂的兴起后市场与评价都趋于萎缩。华语电影在海外面临怎样的市场挑战,应当如何打造自身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有鉴于此,陈林侠、宋素凤、柯婧婷、王敦和叶品言等青年学者于2013年5月17日齐聚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话语交锋、思想碰撞。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过程是何等的艰辛和漫长.文章在这样一个思考的框架内,展开有关新中国电影中有关民族问题的思考.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新中国总共出品了大约600部电影,其中约50部为少数民族题材,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其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却是其他任何题材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这个类型的影片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