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欣  宁心悦  崔林 《英语广场》2023,(12):43-46
文章从顺应论视角对中英文语料中言据性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中英文报道中言据标记使用情况存在以下异同点:感官型言据标记在中英文报道中的出现频率几乎相同;转述型与推断型言据标记在中文报道中的出现频率远低于英文报道;信念型言据标记在中文报道中的出现频率低于英文报道,但是两者相差不大;顺应论视角下,中英文报道中转述型与推断型言据标记均能够较好地顺应参与者的社会、心理、物理世界,但是顺应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中英文报道中感官型言据标记主要顺应参与者的物理世界。  相似文献   

2.
言据性指说话人对知识的来源以及态度或介入程度的说明。言据性的表征形式为“据素”或者“言据标记”。根据胡壮麟的言据标记七分法,文章对TED社会科学类演讲中言据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并在介入理论视角下分析其在TED社会科学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研究发现:(1)七类言据标记出现的频率由多至少分别是演绎、预期、传闻、归纳、信度、信念和言语资源;(2)TED社会科学类演讲语篇中的言据标记具有表明观点和立场以及吸引听者参与、扩展对话空间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自己的经验感知进行语言表述时通常有两种图式化的视角框架可供选择:再现型和陈述型;两者的认知构建模式不同。笔者对他人的经验感知进行表述时,由于他人经验的低可及性,视角框架的选取、构建肯定与第一人称不同。笔者本文通过故事转述这一形式对转述话语中视角框架的使用和典型语言体现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第三人称口头叙事中,视角框架的使用以“陈述型”为主,说明转述者关注的焦点是故事的“事件性”。少量“再现型”框架的使用是语境制约下转述者进行“移情”处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鲁豫有约》是我国著名电视访谈节目,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本文以《鲁豫有约》中出现的话语转述为研究对象,在对话语转述进行简单界定之后,从顺应论视角下拟探讨话语转述的强调访谈主题功能、保护功能、话轮构建功能、营造幽默氛围功能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广告为了能吸引消费者,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模糊词汇。基于顺应论的视角,通过对23个广告实例的分析研究,试图探讨在中英文汽车广告中,模糊词汇是如何做到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的顺应,并对汽车广告中模糊词汇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医学各个领域影响因子排行前五的医学学术期刊中,随机抽取医学英语论文和医学汉语论文各60篇,分别建立英语医学论文语料库和汉语医学论文语料库。研究以言据性研究视角出发,根据现有研究的据素分类(感官据素、信念据素、推断据素和转述据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医学英语论文和医学汉语论文的据素的总体使用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四个类别的据素使用情况而言,感官据素和信念据素差异不明显(P>0.05),而推断据素和转述据素呈现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对中国医学学习者的医学英语论文和医学汉语论文写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叶 《英语广场》2022,(35):32-36
本文采用作者立场分析框架以及立场标记语表,分析中外学术期刊英文摘要中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发现:(1)立场标记语在使用频率上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呈现以下规律:模糊语>增强语>自我提及语>态度标记语;(2)多用打开话语空间的模糊标记语和表示肯定的增强语,而少用表示个人情感的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语;(3)各子类标记语中具体语言资源的使用情况基本相同,但是国内作者极不倾向于使用自我标记语I。中外学术期刊摘要立场标记语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国内学生在论文摘要写作中更好地使用立场标记词,更好地表达立场。  相似文献   

8.
言据性作为转述言语的普遍特征,表明转述话语的信息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来源的确定程度。英汉转述言语的言据性功能对比研究,基于广义言据性理论和转述言语的整体观,从知识来源、言语证素和知识可信度方面,来对比英汉转述言语引导句、转述动词和引用句的言据性功能异同。通过对新闻语料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英汉转述言语的言据性功能在引导句的位置分布、信息来源指称明确度和引用句的知识可靠性方面总体趋同,但是在引导句的修饰成分和言语证素的使用频率及分布上却体现了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e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随着顺应论的提出,它逐渐被学者们借鉴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具有四个特征: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顺应是有限度的,顺应只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忠实才是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新闻标题中时髦词的选择所体现的顺应主要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这具体表现在顺应受众求新求奇的心理、顺应新闻报道者求精求简的心理、顺应社会文化和规约、顺应社会环境、顺应所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从语用学的角度,以顺应论为理据,对新闻标题进行的研究较之以往从文体学和修辞学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13.
本刊2011年8月(下)、6月(下)、4月(下)的《治校方略》栏目分别报道了福南小学的“新方式、新课堂”、天成学校的“美好教育”以及松山湖中心小学的“五个一”拓展型课程。报道一出,众多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了想要到这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热切期盼。于是,本刊广东站顺应读者要求,于11月初策划组织了百余名小学校长及教师共同参与的三校特色教育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言据标记“从X来说”有不同的解读,而从“信度调节”这一特定角度可以做出新的解释,即该言据标记的核心功能在于调节其后接断言“Y”的信度。按照“X”的语义特点,“从X来说”可以分为确指视角型与模糊视角型两类。对于信度充分型“Y”,“从X来说”承担“强化信度”功能,主要实现路径为:(1)命题成立全方位化;(2)陈述对象焦点化;(3)陈述内容精准化;(4)判定依据显豁化。对于信度不充分型“Y”,“从X来说”承担“提升信度”功能,主要实现路径为:(1)虚化视角;(2)程度调节;(3)转换视点;(4)条件特定。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汉语语境下博士论文答辩及开题汇报答辩语料,本研究考察了“我想”“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等认识立场标记及其变异形式的使用,发现除“我认为”之外,这些标记在两类答辩互动中的使用频次呈一致趋势。“我觉得”及其变异形式占比均很高;“我想”和“我感觉”比例均较低;“我认为”比例最低,只出现在论文答辩中。这些立场标记实施八种语用功能,这些功能在两类答辩互动中的频次有明显差异,这些标记在语用功能类型上也存在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顺应论,运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4场刑事案件庭审话语中公诉人与被告会话中话语标记语"就是(说)"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话语标记语"就是"使用次数最多,这可能归因于语言经济性。第二,话语标记语"就是(说)"顺应了交际语境,起到了解释说明、保留话轮等作用。第三,话语标记语"就是(说)"起到了衔接的作用,顺应了口语语篇中的语言语境。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语料库数据对政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统计,同时基于维氏顺应论分析说话人在政论环境下选择模糊限制语可能出现的顺应性因素,以期于对政论语言研究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官科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34-135
在外交活动中人们经常会使用语用含糊这一语言策略,通过含糊的语言形式传达某种言外之力。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者应当顺应语境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这为理解语用含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外交活动中的各种语用含糊策略顺应了交际语境,体现了使用者高度的政治智慧和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20.
周磊 《文教资料》2014,(27):32-33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