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及活态传承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跨文化语境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十分必要,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以具体实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难点问题,并提出科学运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外宣翻译和对外传播;构建非遗外宣翻译标准,为对外传播提供有力遵循;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创新非遗外宣翻译策略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保护和开发工作。山东省是一个文化大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非遗外宣翻译方面的研究工作却还有很大的差距。鉴于目前山东省在非遗外宣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山东非遗外宣翻译的发展途径,以让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就变得非常有战略意义。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强山东省的文化软实力,而且也为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越来越不平衡的趋势。通过非遗翻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维护民族文化身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鉴于非遗外宣的紧迫性和非遗项目的复杂度,有必要对非遗英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福建泉州非遗英译现状,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改善非遗翻译生态环境与提升译者素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实效。  相似文献   

4.
甘文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12-114
外宣翻译的质量影响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旅游文化外宣是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而且推动了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旅游外宣翻译资料承担起了宣传旅游文化和资源的重担。做好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工作顺应我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的现实要求。结合宜春旅游资料翻译个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并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提出文化视角下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宣翻译已上升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喉舌的层面。而今缺乏基于自身文化体系元素的价值诠释与意涵表达,外宣翻译“走出去”却难以“走进去”。文章回顾文化符号学发展史,分析外宣翻译与文化符号学的多维耦合,深挖文本三大功能对外宣翻译内在意义衍生与演进过程所产生的影响,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之路。一者为外宣翻译提供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二者为填补外宣翻译文化流失的沟壑提供益助。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影响是很直观的。规范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能够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传播,并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和旅游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共同推进,芜湖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外宣翻译对宣传推介芜湖、展示芜湖文化魅力、对外传播芜湖地方特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结合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征,探究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期提高芜湖旅游外宣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51-152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中,中外语言交流愈加频繁,中国尤其是河北若要展示自身文化内涵,外宣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新时代"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同时剖析了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尝试从四个方面优化外宣翻译策略:一是突出文化传播;二是理解文化内涵;三是多样化翻译技巧;四是提高外宣能力,展示品牌信誉。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非遗译介迫在眉睫。为了解机器翻译非遗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送的“二十四节气”双语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翻译得到机器译文,对比人工译本,发现机译在词法与句法层面存在文化负载词误译、漏译与赘译、词性不当、用词欠妥、单复数错误、习俗语误译、时态错译、语序不当、照应不足和逻辑错译等问题,旨在为非遗译介提供借鉴,推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文化负载概念的翻译是外宣翻译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以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为视角,通过选取习主席G20杭州峰会主旨演讲的英译文本作为研究案例,重点研究和分析文化专有项策略对外宣翻译的适用性以及在进行文化负载概念翻译时的作用,以期为外宣翻译实践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外宣翻译涵盖了政府文件、旅游资料、企业宣传资料等各个领域中的翻译活动。文化空缺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提出,此后便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本文从外宣资料的翻译出发,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造成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重点探讨目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进行重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对跨文化交际及外宣翻译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周雪 《海外英语》2024,(6):54-56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背景下,中国软实力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伴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外宣翻译也变得举足轻重,可以借助其将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和发扬出去。文章联系外宣翻译的基本内涵,对文化传播下的外宣翻译特点进行细致阐述,并从准确把握受众差异、翻译明确文化定位、选择合适翻译方法、有效保留原文底色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外宣翻译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燕 《考试周刊》2014,(99):12-13
外宣作为一个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加强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起着重要作用,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实证调研发现,我国外宣翻译错误屡屡出现,外宣翻译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外宣翻译的作用,必须深入开展外宣翻译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输出战略视野下研究我国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华章》2013,(32)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试图在推进我国外宣翻译研究、促进对外文化传播上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外宣翻译在中国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外宣翻译面临着许多困难,翻译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本文以目的论作为指导,并根据其三大法则,结合外宣翻译中的实例,探讨外宣翻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海丝文化要素。随着泉州申遗成功,媒体对泉州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此背景下,外宣翻译质量对塑造海丝文化的国际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泉州地区海丝文化外宣英译为切入点,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等方式,研究泉州海丝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发现其中在语言与文化层面的失误,并针对问题提出翻译策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助力海丝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宣新闻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语言等层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及传统翻译理念对“外宣翻译者”的影响,导致外宣新闻翻译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在目的论引导下,翻译人员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媒介,以翻译目的作为外宣新闻翻译的主要平台,从而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论见解及思想底蕴传达给西方友人。结合目的论的内涵,探析新闻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