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而我国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相对淡薄,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教育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海洋国土意识教育现状,进而提出培养大学生海洋国土意识的路径,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其海洋安全观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嬗变,从最初的关注海防安全、防止外敌入侵为主到新世纪全方位维护海洋权益和走向海洋。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海洋安全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海洋领土主权争端、海洋通道安全、海洋经济资源保护、海洋司法维权和海洋军事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传统的海洋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中国走向海洋的发展道路,也难以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海洋安全问题。树立以共同治理、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海洋安全观是中国走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海洋建设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的重任。从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内容维度、实践维度四个维度去了解海洋、认知海洋和经略海洋,提出探索海洋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根据不同思政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促使海洋类素材的综合运用,实现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海洋意识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视域下大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培养海洋意识的主阵地,二者之间的融合既有必然性,又有可行性。就必然性而言,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文化历史、国民海洋素养提升对培育海洋意识提出了政治、历史与现实诉求;就可行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海洋历史观、实践观、民族观、战略观与科技观,凝练海洋强国国家观与海洋文明世界观,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海洋视野,构成高校海洋意识培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平陆运河建设所蕴含的向海发展维度和海洋强区政策向度,为广西坚决扛起国家海洋强国的责任担当、勇当创新驱动向海而兴的先行者提供了展示舞台和实践载体。广西应高质量建设好平陆运河、高水平打造海洋城市对外开放新高地,并且应重点在干部队伍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陆海通道互联互通、向海经济带协同发展、新产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实现“五个融入”,全面实现海洋强区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洋教育史是指人类开展航海教育、水产教育、海防教育、学校海洋教育、社会海洋教育等教育活动的历史。作为服务教育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教育史研究新领域,海洋教育史体现了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海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为推进海洋教育实践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学术支撑。海洋教育史在内涵上体现了服务教育强国的借鉴中外、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为我所用等特点,在内容上蕴含了服务海洋强国所需的多重领域;在实践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培养民众海洋国家意识、锻造新型海洋观、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史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5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党对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目标由强国转向富民;经济发展观由经济现代化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动力观由“抓革命促生产”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总结其得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更加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从历史的角度、法律的角度,加强大学生对海权的认识,向大学生阐释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建立起海洋强国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接轨,人们的海洋观念也在不断发展,从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舟楫之便,到国际贸易交流大通道,再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生存空间,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从宏观及微观的结合上(以南通为例),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分析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海洋意识。新时代,海洋战略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擘,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由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创新思政课的内容,组织大学生参加海洋实践活动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海洋文化氛围,以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济南大学学报》2003,13(6):55-59
海洋亚太观指由大陆面向海洋、陆海共生的发展观。它注重亚太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外向性、开放性、进取性及友好合作,并具有包括海洋意识、海洋开发和利用、以及创造新的海洋文明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等多层面的海洋性内涵。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发展进程中,其海洋发展取向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十五年代魏源等人的感性认识,这突出地表现在农商关系及对外贸易上;六十至九十年代郑观应等人的明确认识,主要内容是明确批判重农抑商,宣传重商,商战、流露出重工思想,甲午战后至清末张謇等人的成熟认识,主要内容是强调以工立国、力主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着意于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海洋的需要,关于晚清海洋经济思想嬗变的原因,乃我国对外贸易本身的的长足发展,这从关税的迅速增长看出,而就其影响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说无外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日渐发展,二之间相互作用,是互动的关系,但是如果从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对晚清化的西北,进化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中西冲突表现在经济上是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对撞,结果我国的主体经济-自然经济分崩离析,日驱式微,经济西化了,重构在之上的化西化当然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的依附决定了这一国家的内陆属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国是与海洋绝缘的国家,相反,它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地理格局决定了其价值选择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往复摆荡的特性,也决定了走向海洋是其重要的取向。从历史看,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认知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主要源自"面向大陆"和"面向海洋"两种文明体系的交汇,这使中国文化在其初成时期即包蕴了深厚的海洋基因;第二,中国社会早期对海洋的发现,基本遵循了黄河→渤海→东海→南海逐步放大的路径,并最终形成陆海并济的国家地理观念;第三,海洋空间的深广和无限,对中国人的海洋认知和想象构成考验,所谓陆海并济的天下观,主要表现为从陆地经验向海洋想象的挪移和展开;第四,农耕文明对水或河流价值的体认,最终导致了在哲学层面对海洋价值的极端肯定。大海被视为众流的归宿和水的本源,这使传统的陆地中心观念有了向海洋中心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从史籍看,这种反转完成于魏晋时期,重要的表现是海洋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中国传统的道论、元气论至此蜕变为一种"以水为本"的海洋宇宙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海洋世纪,海洋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实现"复兴梦"、"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所展现出的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海洋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传播践行等问题,已成为提高国家政治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海洋强国,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海洋文化建设。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将为铸造海洋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广西北部湾是中国目前尚未污染的绿色海湾,是中国珍贵的海洋资源。从生态哲学视角下探索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国家海洋事业的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实施国家的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给海洋国土以准确定位,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与坚持科技兴海,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又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海洋人才总量不足、海洋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此需要从宏观角度加强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与海洋学科专业的有机衔接、推进海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同发展、推进海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提升海洋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助力海洋强国软实力提升,是新时代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和平友好、和谐兼容、关怀国家命运等特征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色.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增强国际海洋话语权、统筹海洋...  相似文献   

19.
生存与发展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利益,随着中国海上利益空间的不断拓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海洋强国梦逐渐深入人心。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框架内,中国应以建设强大海军作为海洋强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以海军的多样化运用从不同角度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不仅退出了世界强国的序列,并且沦为西方列强的宰制对象。这一民族危机的出现,催生出近代国人对“什么是强国”以及“如何建设强国”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对“强国”的认识和理解,经由早期生成、价值转换、自我形塑到意义进阶,在意义对象上呈现出由“他者”向“自我”转向的总体特点,“强国”的贬义色彩逐步消解,转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考察“强国”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厘清其演进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道路的思想历程及其实践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