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文化翻译的视角看,纪录片《普洱茶——时光在吟唱》既记录了中国特色茶文化,又介绍了云南区域文化。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及指导意义,分析了《普洱茶——时光在吟唱》字幕英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析了文化翻译视角下的《普洱茶——时光在吟唱》英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云南民族区域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宣传,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进程,各个国家都极其重视对外宣传。赣鄱文化——中国文化的优秀分支,也有着走出去的急切需求。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域,将传播学理论和外宣翻译研究相结合,指出赣鄱文化外译的必要性、赣鄱文化中急需外译的内容及赣鄱文化外译策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应策略,以更好的回应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国家形象建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高校研究生翻译课程思政教育,可以结合该课程双语、双文化的特点及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展开,引导学生双语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著作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继而开展中译外翻译实践训练,加大中国翻译史研究,同时训练学生利用外语进行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学术写作,积极对外译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学术“走出去”,最终实现思政教育贯穿全课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5.
于巧峰 《现代英语》2023,(21):80-83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山东》一书的翻译基础上,在改写理论的框架下探索采取的改写策略。研究表明,古建筑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充分考虑改写理论中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两个因素,从而使中国古建筑文化文本的译本更具有可读性。改写应该是翻译目的约束下的改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这一翻译目的而服务的改写。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关键词英译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译好中国关键词,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译好中国关键词,才能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效果,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本文将研究如何译好中国关键词,并提出中国关键词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以期提升中国对外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足以说明中国正值对外宣传的好时机。中国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外宣翻译,翻译的"忠"与"不忠"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让中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的读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外宣翻译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而外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唯有逐渐加强译者的"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才能名副其实地遵循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博物馆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其文物说明牌的翻译现状、翻译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为视角,研究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说明牌英译方法及其翻译中存在的不足,总结文化翻译观对文化外宣的指导意义,以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遵义红色文化外宣翻译在对外传播遵义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为进一步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外宣翻译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红色文化外宣翻译文本重构为目的,以遵义会议会址英译实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遵义红色文化英译中存在的各类误译和错译,并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促进遵义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遵义红色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共同推进,芜湖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外宣翻译对宣传推介芜湖、展示芜湖文化魅力、对外传播芜湖地方特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结合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征,探究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期提高芜湖旅游外宣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贯彻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专项特色旅游与文化产品代表的红色旅游,其文化特色鲜明,是外宣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结合对外传播模式视角,从外宣翻译的“译内”语言优化和“译外”传播要素优化,结合实例剖析了红色旅游文本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及保障策略,为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的外宣路径提供借鉴,助力安徽省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探析《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研究汉学家白睿文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所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提供借鉴,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研究发现,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校直接的对外宣传窗口,官网简介中富含大量的特色词汇,其英译在对外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文章基于自建的东北9所高校的汉英简介语料库,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了特色表达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中的翻译恰当案例,并针对不妥的译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为优化高校英文网页内容提供更为新颖和广阔的视角,助推东北高校“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刘朵  姚琴 《海外英语》2024,(7):21-24
“忠”文化自产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桥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忠”字英译过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策略及概念整合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家发生的一切正在受到国际社会密切的关注。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十九大报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我将以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十八大、十九大报告英译汉翻译实践,通过典型的译例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国家形象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外宣翻译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涉及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对翻译中文化等值的实现,翻译文化交流目的达成的分析与评价,应成为翻译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译者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需考虑的观众对象三个方面,对文化传播新渠道之一的文化传播类微视频字幕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综合评价。翻译的文化传播目的及对译语观众的考虑决定了译者应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以更好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0月25-27日,第四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暨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充分探讨,较为全面地再现了当前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促使学界对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作进一步的思考,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潘涓涓 《现代英语》2023,(11):81-84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我国文化遗产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蕴含丰富的中国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特色,土楼文献英译对土楼的国际形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实例对土楼文献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一些土楼文献英译给出建设性译本,以期助力土楼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伍梦琪 《英语广场》2023,(29):15-18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红色景区、纪念馆、博物馆仍缺少英文解说翻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红色旅游的对外宣传推广。笔者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例,采用“宏中微”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分析红色旅游外宣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旨在提升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质量,以帮助国际友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作为优秀中国文化的代表,为诸多译者所关注。戏曲是一门由文学、舞台、音乐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其外译研究具有多模态的特点。在诸多优秀戏曲中,《牡丹亭》辞藻精致华丽、唱词婉转悠扬、声腔扣人心弦,是我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外译史上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白之、国内译者汪榕培、许渊冲的《牡丹亭》译本为例,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符号,讨论多模态理论视域下的戏曲英译,为戏曲外译提供新思路,力图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