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自92年以来,作为先锋小说领军人物的余华先后推出了《细雨与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中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令坛大跌眼镜。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认为这是作为先锋小说的余华从先锋小说中溃退的表现,也有人评论说是余华对自身写作形式及内容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细雨中呼喊》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余华特有的风格,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点讲述一个少年的心理自转,小说始终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贯穿着凝重的生命意象。作者通过非视觉上的“呼喊”,使内心的感受为读者所把握。  相似文献   

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主题思想主要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塑造了一个即使失败依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简洁的风格,《老人与海》发展了其简洁的“冰山”理论创作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为例,分析比较了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与伍尔夫在意识流表现上的以下不同:乔伊斯更多地使用内心独白,语言也更为奇特费解,伍尔夫较多使用间接叙述,语言上风格典雅,文体优美。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1):41-43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过海记》采用直线型的单线叙述结构,塑造了以哈利为代表的一批丰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美国社会经济大萧条下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凸显了海明威小说"冰山风格"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6.
自由的写作--浅谈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娜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5):81-82,96
从解读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和余华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两篇小说,见证卡夫卡所给予余华盼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层面都有了相当的突破,这就是自由想象和自由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在流放地》对余华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两者背景相似,即都是现代主义大潮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产物。余华小说在细部刻画、语言布局和人物塑造上,都不难找到《在流放地》的影子。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是一种内在材料和外部框架的承袭,理清这种承袭的脉络,也便理清了我国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借鉴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就这篇小说而言,它在小说修辞学方面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非凡的高度,并因此形成了完全属于余华个人特点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其表现就是对重复、对白等修辞的成功运用,而这些修辞又无一不和小说的主题——“坚韧”相连。  相似文献   

11.
本小说为海明威短篇中的名篇之一,情节简单而富有戏剧性,并按时间先后叙述,但其主题却是每一个普通人所经常可能遇到的:抉择(choice)。小说语言简洁,正文部分是大篇直白的对话,简单的情节和对话揭示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发人深思。本文通过对《白象似的山峦》的分析,旨在让读者对海明威及其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对余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小说作了一次回顾,认为这些小说从叙述人类暴力血腥的生存状态到反映人类孤独尴尬,苦难深重的生存境况,最后归结到了对人的生存信念的揭示:坦然承受一切血腥,苦难与死亡,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15.
吴俊 《文学教育(上)》2008,(10):114-115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巧。从小说修辞的运用上讲,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取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取生命。  相似文献   

17.
肖阳 《青年教师》2007,(5):32-35
新课程改革,使得余华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这是中学课本第一次收录余华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收录先锋派小说家的文章。近年来,许多人开始研究余华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多停留在归纳余华生平,总结余华发表过的文章大致内容上。  相似文献   

18.
《许三观卖血记》这个书名真是缺少点学味,它开头的一句“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这一天他回到村里去看望他的爷爷”,也让人觉得太白了。但你千万别小看它。朴素和简洁,正是作家从灿烂到平淡的成熟,显示了他洞察世事人生的自信。它不需要装饰,从容的叙述,温和的旋律,简朴的语言蕴含着巨大的象征并使读感到亲切和信赖。像一首悠长而忧伤的民歌,在记忆的河水上吟唱。作为余华迄今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去年它被上海作协和《汇报》、《学报》等单位评为九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十部小说之一(余华的另一部中篇《活着》也入选),还被韩国多家媒体评为“100部必读书”之一。  相似文献   

19.
摘要:本文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以《变形记》和《一九八六年》两部短篇小说为例,分析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的影响。余华的《一九八六午》在叙事风格、情节模式、细节处理和主题思路方面,均与20世纪现代文学鼻祖卡夫卡遥相呼应。这种影响使余华的写作无论是在形式层面上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有了相当的突破与创新;在卡夫卡的深刻影响下,余华的创作同时有了一个自由表述的空间,而不再拘泥于现实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