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俊峰 《教师》2012,(10):51-51
聋生不是社会的"隐士",聋生要融入"正常人"这个主流社会里去生活。由于听力的丧失限制了他们语言的表达,使得他们犹如一片游离大陆的小岛,与大陆可相望而不便相融。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去消除这个隔膜呢?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架上艺术"概念的形成是时代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这一称谓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即在装置、行为、新媒体等艺术形式对传统视觉感受形式的冲击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新理解。架上艺术,因其直面生活的鲜活性和独特的个性化手感经验,在面对新媒体视觉文化带来的人与鲜活生活的隔膜和对人的同质化"规训"中,显示出了它独特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一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给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并且例举了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来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新新人类,他们的生活依赖网络,不爱与人面对面地交往,大部分的休闲时间是呆在家里,年轻却不喜欢户外运动,这就是大众俗称的"宅男宅女"。透视"宅男宅女"的生活状态,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具有热爱动漫网游、活动范围较小、不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特点。一些年轻人长期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社交障碍,还影响了他们的家庭关系。信息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现代社会初级社会群体的日渐衰弱乃至瓦解,以及我国"独一代"的社会化缺失都是造成"宅"现象产生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5.
李青 《考试周刊》2011,(19):23-24
本文从几个侧面讨论苔丝与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冲突,女性与男性主流社会的抗争,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伦理共同作用下,苔丝与艾米丽的"不同"生活和"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人的异化"是《小镇畸人》表现的主题,也是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小镇畸人》里的"畸人"们生活在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巨大转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丧失了集体身份,在传统清教思想影响下对性的过度压抑,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内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交流和"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蔡逸君的小说《蓝色的马》对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心深处所普遍存在的单调、精神空虚、深感为物所累、为物挤压而产生的无名恐慌心理情绪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所引起的心理变态进行了深刻、准确的揭示,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归根结底,一个人的价值、人生追求要通过生活、人与人的交往、社会活动、工作来体现。一个人的行为、思想都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0.
纽曼从"知识"、"理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对其自由教育思想进行了雄辩地论述,使其思想堪称经典。其自由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关于"理性人"的教育。纽曼坚守理性的培育使其思想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整全人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还需关注人的感觉,关注人的个性、情感与生活。精神独立,敢于担当的人才能适应并促进今天民主工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2011,(7):48-48
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县人。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促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心与心交融而和谐,儒家礼乐生活化,科学家圣贤化,政治经济不再是社会的中心,仅仅是对人们生活的保障。唐君毅将他的这个理想社会称之为"太和世界"。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生活教育"?陶先生回答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可见,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这个时代的后现代性特征愈渐凸显,"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文学被把握为图像。图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和深度日益消失,逐渐与生活浑然一体。商品以其可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往与沟通变得日趋困难,疏离感和陌生感增强。文学的图像化元素在悄然增殖,文学文本的"内隐的图像"被有意强化。"图像转向"改变了"语言转向"的单一表征范式,也许有朝一日它们会在某个节点上形成合力或产生激变,从此开辟更为广泛意义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6.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传奇》世界里的男女生活在上海、香港这两个畸形"洋场"社会中,他们中有的人虽然走出了封建旧家庭,显得"洋气"十足,但心灵反映却仍是旧式的,于是在生活情调、婚姻关系上充满着矛盾和失调;有的人却仍然生活在专制暴戾的旧家庭中,他们人性扭曲,时常感到空虚、悲凉、无所适从。正是这样一群人,演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19.
人们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生活就是这样:有阳光也有阴霾,有喜悦也有悲伤。人与人之间无形的隔膜在于心中,在于无法相互理解或  相似文献   

20.
杨菁 《成才之路》2011,(23):84-84
生物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开展生物活动课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注重"互补性"原则在传统的生物学科课程里,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产生隔膜,也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去甚远。要上好活动课关键是设计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