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二人身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但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故二者诗作中"马"的寓意又往往取得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李贺是中唐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想象奇特,意境新颖,色彩瑰丽,在唐代诗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二人身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但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故二者诗作中"马"的寓意又往往取得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勤奋刻苦,创作出大量光芒四射的诗篇。他的诗歌大都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但是,由于他生命短暂,使他不可能对社会生活有非常深刻的体验。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大多比较单薄。而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的唐代,李贺之所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主要在于他继承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唐代女性对科举的影响。唐代女性对于科举的干预是多方面的: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女性积极鼓励夫、子参加科举考试;女性直接干预放榜;代作进士时文;利用女性的家族势力取得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对于进士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集中揭櫫了贵为皇族、踌躇满志的诗人在中唐社会动荡,各种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的复杂心态:以神骏良马来抒写自己的不世才华和远大理想;以疲马、瘦马等意象表现怀才不遇、理想落空的人生悲剧。正是在这种满怀希望、跌入绝望的心灵的折磨里,李贺通过组诗的形式展示了他独特的深情绵邈、惝恍迷离的抒情格调和质朴悠远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自从被驯化以来,就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产生极为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许慎《说文解字》中以马作偏旁的汉字有120多个,由此可见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贺基于终生难解的三个创作情结,比物征事,写作了大量咏马诗,且开创了咏马诗的组诗传统。这些咏马诗有着对英雄和英雄事业的景仰;对自我才能的褒许和志向的展示;对小人、朝政的讥讽;对社会、人生的多重观照,意象特征极为丰富。和李白相比,李贺的咏马诗哀歌多于壮辞,极具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炼字炼意、深沉执着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试论唐代福建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鱼米之乡的东南一隅,在唐初仍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正在开发之际,到中原应试者廖廖无几。故中唐以前,福建人在中央任职的人很少,被中原士人讥之“闽人未知学”。从唐高祖武德到唐中宗神龙二年,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始登进士第之后,较长期间未见到闽人中进士的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晋江欧阳詹描述其赴京应试途中的孤寂心情时说:“某代居  相似文献   

11.
从科举文学的角度,探讨从科举文学的角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科举文学的内容、演变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及其行卷之风密切相关。经由进士科举及行卷而形成了以进士为主体的古文作者队伍 ;以庶族寒士为核心的进士集团又奠定了古文运动兴起与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韩愈等古文家策略地利用进士科举和行卷之风倡言复古为文 ,为古文运动开局与奠基 ,成效显著。但被动地依赖科举又使古文运动不免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中提到且与之有交往的“沈驸马”是沈翚;“唐儿”是杜胜。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中提到的、李贺卒后竭力为之搜集诗歌的李藩是李潘,且实有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唐代科举所处的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尤其是中晚唐以后的社会政治日趋分裂,使它的积极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社会政治的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安徽学子在进士科考试中成绩显著,特别是唐后期,进士数量大幅增加。学子们在科场上的优异表现,关键得益于教育的进步;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组织的发展,唐代安徽社会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一批科场精英,这些人才又推动了安徽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安史之乱至唐末,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大量移居江淮,不仅推动该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也促进了这一地区人才辈出、文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及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相似文献   

18.
唐代科举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国选士制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更能体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相对公平的选士精神,也对唐代的政治、教育及文化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介绍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行卷、温卷、省卷,谈纳卷现象的利弊得失,说明唐代科举和后世的不同,同时证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仍然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去取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后的《历史纵横》又说:“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