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初期曾受到格外关注,因其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新文学精神有相通之处.文章通过考察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们对《红楼梦》的有关论述及评价,以了解新文化对《红楼梦》的解读过程对红学研究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反观《红楼梦》的悲剧意味和反叛精神对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意境强调相生中的虚实,这使诗味内蕴富于立体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论对诗味说予以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意境”论诗替代以“味”论诗的内在必然性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4.
<正>《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曲赋等韵文。从来源看,这些韵文大致分三类:叙述者所作,如判词、《红楼梦曲》等;书中人物所作,包括诗词韵文,也包括灯谜题额联句,如第17—18回中,贾宝玉奉父命为大观园诸建筑作的题额题联;具体情境中所征引的前人诗句,如第63回中群芳所得的花名签。《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新教材的一个单元,这些诗词韵文是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庞大的结构包含着数量相当多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有机地融入主题、情节及人物性格.本文旨在凸现书中诗境与诗性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诗味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1978年底开始写作,发表在香港《大公报》的。刚开始时不过是应编者老朋友潘际垌之约而写,并无长远的写作计划。只是稍后发现在该地该报发文章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为他在经历“文革”以及前几十年的惨痛经验以后, 渴望独立思考,再也不要“奴在心者”。他觉得写这样的随想,可以比较及时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8.
霍盼影 《文教资料》2006,(17):137-138
斯蒂文斯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沉静、清丽、脱俗,具有很强的美感,但以喻意模糊难懂著称。本文试图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对他的《雪人》一诗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常想,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应当有一些显性的文化标志,这些标志应当是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之所在。熟读《红楼梦》,开言能谈《红楼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应当有一些显性的文化标志,这些标志应当是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之所在。熟读《红楼梦》,开言能谈《红楼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1.
阅读《香菱学诗》(见上海高一语文教材),如果把重点定在强调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或是强调黛玉是诲人不倦的好老师,这显然是把这篇课文脱离于整个《红楼梦》之外,仅仅去揣摩课文本身表面的情节,而没有重视作品"个性"的审美价值。《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因此要把这篇课文看成是整部小说的节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一、解读人物个性化的性格。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一个小人物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意境》一书把传统的意境理论置于中华民族化大背景之下。对意境生成的化根基和思想渊源作了深层次的考辨,并贴近中国古典艺术实际把意境放在它所滋生的艺术土壤和艺美学意义上予以把握和描述,因而能博采众长又不类前说,得攻玉之石成发新之论,但意境研究的拓新价值更在于实现其理论的现代转换,以获得可言说的现代话语内涵。重构意境范畴,厘定意境蕴涵,拓展意境界面,并与现代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实现理论精神的融通,是达成意境理论现代转换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空灵诗论的出现有着其哲学根源和文化背景等必然性因素。空灵诗论独特的论述方法的成熟给诗论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为理论的阐释带来活力,赋予理论以更丰富的内涵,获致理论论述尽意达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脂砚斋《红楼梦》评点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境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对意境的作用和创造意境的方法 ,加以梳理和归纳 ,使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最早提出"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之后历经皎然、刘禹锡、谢赫、司空图、笪重光,意境理论不断深化。概括而言,其核心内涵有两层: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红楼梦》在意境营造上处处体现着意境理论的精髓。它注重物境、事境、人境与情之交融;在语言上常常体现虚实相生。正因为深得精髓,《红楼梦》极富深意,宛如一座冰山,让后人流连忘返,不断探索其中奥妙。  相似文献   

17.
归纳唐以来意境范畴的共性,据此而溯源。发现:意境与唐之前珠水、隐秀等之间的理论关联,并摄取其间的同构要素,求证其共同源点,证明在中国美学史上从老庄至清末确实存在着关于该范畴持续运行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纵轴,证明了其在唐代诞生的必然性、境象关系等。将传统意境主线和始自王国维的现代意境予以多视角对比,发现了两种意境的本质、特征的六大差异,并尝试回答了关于本命题的若干质疑。  相似文献   

18.
相金妮 《文教资料》2008,(32):10-11
所谓悲剧不在赢得人们的眼泪、怜悯、同情,而重在它有悲剧意识,有人在对自然与社会拼搏中的茫然哀伤与刚毅坚韧的交织.有悲痛后对人类、对社会、对历史、对自然的悲凄激扬的沉思.意境是指抒情作品当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汉宫秋>作为"文采派"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在曲词的设置上极富悲剧意境.本文以<汉宫秋>第三折为例,分析这一折所创设的三个层面的悲剧意境:爱情悲剧、民族悲剧和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19.
《汉宫秋》和《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悲剧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两部作品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精华,采取几乎相同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悲苦的艺术境界。它们首先选取“苦”事,作为营造苦境的基础,在对“苦”事的处理上,作者又尽量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并把所选的苦事做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布局,淡化和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最后又通过悲剧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独白把悲剧气氛推到高潮,营造了悲苦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和脂砚斋生怕《红楼梦》不为人们所接受 ,而发出“谁解其中味”、“能解者方有辛酸的泪”的浩叹。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来看 ,2 0 0多年来广大读者群从“情而思、情而动、情而伤、情而痴”四个方面韵趣信息反馈了《红楼梦》作者美的情愫信息的施控 ,虽然大量集中在“恋情、爱情” ,但也不乏对“友情、亲情、人情”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