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四民观起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即将民众按士、农、工、商四大社会职业来划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带有强烈的等级性、阶级性的传统四民观才真正确立。士为尊,而农则为立国之根本,商人则位于社会的最底层。面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四民观带来的心理压力,徽商将治生纳入传统的价值体系,对商农关系、士商关系进行改造,确立了新的"四民"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博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士”阶层,人民分化为士、农、工、商四民,而士居于四民之首。当时士成为一种职业,人们都争着做士,读书学做士成为风气。到了秦代,我国便有了博士的称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除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外,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统一的策略,其中就有“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正式设立了博士的官职,要求凡授予博士官的人必须明于古今、通达国体,具有渊博的学识。汉王朝建立以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教育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专门设置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允许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创立了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制度,用以传授知识、研究经学。隋唐时期,在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国子寺等职能部门,曾分别设立过“天文博士”、“历博士”、“漏刻博士”、“针博士”、“兽医博士”、“算学博士”等教职,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除此之外,汉朝  相似文献   

4.
中国明清时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江南地区商业繁荣。更有学认为明清时代士商关系和社会阶层分化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而有所变化,商人的职业得到一批儒学大师的承认,士商关系更为密切,商人地位提高,社会发展朝“士商农工”新四民观演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向来被尊为“四民”之首,高居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端。知识分子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深度。《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分别反映了清中叶和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仕宦道路的疏离乃至背叛,谋生就食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格人生理念的变化。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从封建士人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转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四民”格局出现了变化。“弃儒就商”、“亦士亦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向,促成这种转化的还有士人观念的转变和商人自我意识的提高等。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近代士商结构错动的第一步,具有近代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豫初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这种角色设计是依照宋元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出现的“四民不分”的实景进行的,实现了由士子独自登场到士商同台共舞、由士商对峙到士商互渗的多重超越,带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事”,原义为从事耕作的男子。在西周、春秋时,周天子和诸侯的都城及其近郊地区,叫做“国”(国,城域也),在这个地区居住的人叫“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叫“野”、“鄙”,在四郊生活的人叫“野人”、“鄙人”或“庶人”。“士人”专指“国人”。“士”不仅是农民,也是战士,可以推选为官吏。诸侯各国设上士、中士、下士官职,位次于“大夫”。春秋时的“士”,有的做卿大夫的家臣,有的种田。之后国家的范围扩大,诸侯管辖的地方的人分为“四民”: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士民”指的是学道艺或武勇的人。春秋末年…  相似文献   

10.
商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处于卑贱地位,从秦代商鞅变法提出“事本禁末”的观念到明太祖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历代王朝都以“农本商末”的思想为主旋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四民观”中居于最上层的“士”与居于最下层的“商”也发生了微妙的关系变化,“弃儒经商”成为明代中晚期社会变迁的一大亮点。本文着重讨论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12.
有关川菜味型的文章,多为介绍川菜味型的调制,对川菜多种典型味型形成历史少有探讨。至于清代诸多省份入蜀移民,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川菜味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更没有文章专门涉及。从四川移民历史和农业社会士、农、工、商"四民"的角度,分析这些阶层在川菜味型交融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1有业的四民,其致富先后次序如何?在《史记》中,有个著名的“司马公式”对此加以表述。  相似文献   

14.
李提摩太的教民、养民、安民、新民“四民说”,介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阐述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主张变法实行新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四民说”深刻影响了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蓝本。“四民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井原西鹤(1642—1693)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的俳谐诗人.1682年,他用散文形式创作了《好色一代男》,并以此为嚆矢,写出了一系列表现浓厚的市民意识的作品,由此而建立了“浮士草子”的小说样式,奠定了江户时代社会小说的基础.后人称他为“江户时代的莫泊桑.”17世纪初,日本大封建领主德川家康(1542一1616)在诸侯争夺权势的斗争中获胜,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称德川幕府.从此,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一直延续到1868年明治维新.史称这个时期为德川时期或江户时期.德川幕府采用一系列统治措施,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并参照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四民制”,即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武士居“四民”之首,其上层享有各种特权.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四民”中的最低等级.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商人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虽然身分低微,但拥有巨额财富,可以任意挥霍.因此,疯狂地追求金钱和享乐,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商人文学产生了.它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逐渐取代武士文学而成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主潮.  相似文献   

16.
一、重视人才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动荡的时期,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以图合并对方,各国纷纷变法企求富国强兵以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些活动中,人才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一国的统治者任用了才智超群、锐意革新的人才则民富国强,反之则国势衰微已成为屡见不鲜的事实,因而各国统治者大力网络人才以为己用,春秋战国形成“养士”、“用士”之风。春秋时养士用士最有成效的是齐桓公。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又养游士八十游四方以争士,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管子·霸言》总结这一历史规律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人”、“争谋”实际上是争士,争人才。战国时,用士养士之风更盛,最善用士的是魏文侯,他礼贤下士,任用了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也各养士数千。“养士”实际上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人才库”、“人才储蓄所”。有一“士”冯谖穷愁潦倒时投奔孟尝群,孟尝君一度连他是谁都记不起来。但最后是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巩固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表现出“士”高超的智慧,也体现了养士建立“人才库”的重  相似文献   

17.
陈学文 《天中学刊》2007,22(3):101-103
明天启间内阁首辅叶向高《新安里记》的发现,对诠释徽商的经营理念和宗亲情结是很有意义的。高官为徽商撰文,表明了明中叶以来,士商渗透,四民界限之淡化,展示了晚明社会的前进步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分析,在肯定它对巩固、强化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同时,指出传统中国由于制度上具有“先天性缺损”,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其作用也必然随之变形,这种变形,对儒家学说和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使得儒学日趋僵化的同时,导致了士这一阶层的衰落。而由于士为四民之首,对整个社会承担着示范与表率的作用,因而这一阶层的衰落,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衰落。科举制在其早期曾对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作出了贡献,但最后又成了葬送该政治体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现在流行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教材与专著,一般都只强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其实,远在黄宗羲之前五百多年,把工商也看成本业的认识就出现了。北宋哲宗元祐初年,两浙路台州天台县知县郑志道在任期间(公元1806——1807年)写了七篇整肃风化的文章,其中一篇叫《重本业》。文章写道: 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  相似文献   

20.
一、试题特点分析 2014年江苏卷第22题是一道历史论证题,其第(2)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考生作答此题需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等角度对“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及“西式教育”进行比较,理解并论证“王韬课士”所具有的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