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卡夫卡素描     
弗朗茨·卡夫卡 (1 883 - 1 92 4 )奥地利小说家 ,2 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先驱。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生前仅发表少数几个短篇。41岁时即被长期的疾病和贫困夺去生命。生前给好友马克斯·布洛德留下遗嘱 ,要求将他的全部手稿付之一炬。今天的读者得感谢布洛德先生 ,他非但没执行这份遗嘱 ,反而把它们整理出版了。代表作有中短篇《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地洞》、《饥饿艺术家》和长篇《审判》、《城堡》等。《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名叫K的土地测量员 ,应城堡当局之聘长途跋涉前往工作。小…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妙论     
生命意味着:处于生活的中间,用那种我创造了这种生活的眼光去看它。理论上存在一种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  相似文献   

4.
涂抹卡夫卡     
卡夫卡,这个倾其一生之欢乐于不顾而献身于文学、生前却连一顶堂堂正正的“作家”桂冠都没有得到的“业余作家”,这个被誉为本世纪现代文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的世界级大师,历经沧桑后,终于在世界文坛上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卡夫卡不再去寻找时代,而时代终于寻找到了他.  相似文献   

5.
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不被人理解的卡夫卡,在精神上是孤独和恐慌的,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安全感,找不到人生位置,觉得自己是寄居于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流浪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了排解无家可归者的这种孤独和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焦虑,无奈的他将之诉诸被称为"伪装的自传"的日记、书信和小说中。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与尼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有人说,大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必模仿别人,而且也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大师。卡夫卡1883年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  相似文献   

8.
有人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女人,要么是他的母亲,要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别的什么人。比如莫泊桑,背后有他的母亲和他的爱妻;尼采,背后有与他相依为命的妹妹;萨特,背后有他的朋友加战友西蒙娜·德·波伏娃;马克思,背后有支持他事业的燕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接触村上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海边的卡夫卡》,觉得村上就是在面对面复述自己的故事。很想去看海,在我十六岁的生日时,终于达成愿望。大巴车上的人带着太阳镜,嚼着口香糖,举着相机对着车窗外的海面咔嚓咔嚓按下快门。我没有去拍集体照,没有去捡贝壳,也没有去游  相似文献   

11.
大作家卡夫卡一直被人们谈论,几乎成为一个文学符号。如果你知道这个神奇的人物一系列的莫名其妙的想法,你会觉得荒唐可笑,但是笑过之后你却会颇有深思。英文选读只给出一部分。后面希望大家发挥想象,自己完成故事后续,并展开评论。  相似文献   

12.
吕冉 《新作文》2013,(Z1):103-106
作者简介村上春树,日本当代著名作家。29岁开始写作,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群像新人之后,佳作不断,成为日本文学界最受关注的现代作家之一。1987年第5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400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他的著作如《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  相似文献   

13.
十六岁时读不懂你的美突然不知该用什么词来赞美你.你有蜿蜒舒缓的青青石板路,你有古拙淡雅的吴门画派,你有清新秀丽的满湖荷花,你还有曲径通幽的长廊.你积淀的文化不可胜数,在华夏文化中独秀一枝,可我却在志愿书上毅然填上了别的城市的名字,然后背起行囊,远走他乡.  相似文献   

14.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整个成长时代,即是从童年一直到大学毕业的这个时期,我生活在"世界"内部。我从未清晰地想象过把自己与社会、与体制、与强大的、压倒性的现实世界相分离,像一个外在的眼睛一样审视它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我根本未想象过一个人与一个世界之间竟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那时候,我是一个世界之中不自觉的渺小个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作品意蕴的繁多与纷纭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想过,他不是专业作家,更不自视为伟大作家,他不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出路,也没有将人类带出苦难的使命,面对恐惧,写作仅仅是他本能的解放。当心中的恐惧有所投射和纸上的恐惧面对面时,这恐惧便会有所消解;当恐惧变得客观的时候,他才会有勇气与之对视,而文学恰恰成了他将恐惧真实化的桥梁,成了宣泄和释放的幌子,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7.
我打开那一年四季都禁闭的窗子,然后告诉自己,春天来了呀。同桌在某个早晨穿着短袖明朗地出现在穿着毛衣的我的面前,然后笑盈盈地向我问好。我游离的目光顿时停留在他身上。一分钟后,我想到春天来了。我问自己,我这样的漠视是不是该成为我的悲哀。我漠视绿得轻盈的嫩叶,漠视  相似文献   

18.
突然不知该用什么词来赞美你。你有蜿蜒舒缓的青春石板路,你有古拙淡雅的吴门画派.你有清新秀丽的满湖荷花,你还有曲径通幽的长廊。你积淀的文化不可胜数,在华夏文化中独秀一枝,可我却在志愿书上毅然填了别的城市的名字,背起行囊,远走他乡。  相似文献   

19.
何峰 《黄山学院学报》2003,5(2):47-49,56
该文指出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和被接受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的好奇心和一般性的了解到思想情感上的认同和艺术上的模仿,再到作品内涵及艺术手法的细致分析、比较研究和哲理性思考。中国学界对卡夫卡的研究先后运用过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叙事学等研究方法,存在“抗争说”、“软弱说”、“原型说”、“归宿论”、“象征论”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方现代派文学在我国评论界引起广泛重视以来,论者们就一致认为它的首要特征是“反传统”,至于讲到卡夫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