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验三年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教材的倾向却较为严重。其表现为“三多三少”: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的无效讨论多,潜心阅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少;无限拓展延伸的多,紧扣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少;滥用媒体教学的多,凭借教材有机整合的少。它严重地违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亟待实验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反思、澄清,尽快回到以教材为本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滑坡严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学生做题多,学生作文少等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就必须抓住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强化读写训练。  相似文献   

3.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在作业设计时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使我对语文作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周宗行 《广西教育》2007,(11A):32-32
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呼唤教学方法的变革,这里的“变革”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和灵活运用;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多元建构。基于新的课程理念,语文教学必须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程资源的实际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拖后,语文教学方法也随之进行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目标达成的全面性;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学习情境的合作性;选择使用的综合性。正确把握这些新的特点,我们就能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值得欣慰的现象:学生课堂上活跃了,讨论积极参与了,合作学习展开了;老师鼓励的话语有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微笑的教学多了;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的手段先进了,教学方法多样化了……语文课堂中悄悄地流行着新的色彩。然而,透过流行色,冷静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又迷失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语文素养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误区,主要表现为——情感教育多,言语教学少;语感体悟多,科学训练少;感性拓展多,文本理解少。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了走出误区的对策,认为,一要破除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语文素养观;二要立足言语形式,教出语文素养的特色;三要加强科学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其中对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的阐述,特别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四个基本理念指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倪文锦 《职教论坛》2002,(16):29-29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创中职语文教材的新局面,我们以科研为先导,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语文教学的经验,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我国语文教材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基本精神,编写了这套新的中职语文课本。这套新教材按照语文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突出职教特点;选材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一、教材体…  相似文献   

10.
聚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然而.当我们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和核心价值时,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也出现了种种失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迅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贯彻到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责。而最能呈现这场变革的主战场,就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少一点依纲据本。多一些自由表达;少一点规则要求,多一些活动游戏;少一点传统理念。多一些突破创新。教师应把学生从课本与课堂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勇于去发现、探索、创新、置作文训练于生活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3.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一书中提到:他发觉语文课上多了三“气”,少了三“气”。一多“死气”课堂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Ⅱ艮睛黯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堂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堂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参加过一些公开课,与孙老师有同感。改变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育进行了多次教材与教学的改革,到头来多未尽如人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几乎每隔10年评判一次语文教育的效果,不仅次次效果不佳,而且不满意度竟然越来越高:1978年底吕叔湘先生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揭露“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少、慢、差、费”;10个年头过去,  相似文献   

15.
喜爱的理由     
章师亚 《小学语文教学》2006,(3):F0002-F0002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二十多年,读着《小学语文教学》一路走过来。二十多年风和雨,二十多个春和秋,是《小学语文教学》给我以教育教学理论的修炼,给我以教学实践的磨砺。使我由一名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毛头”成长为骨干教师;使我由一名“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成长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品读“开篇的话”,似潺潺流水,浸润心田;如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我们常常疑惑、迷茫、徘徊,是“开篇的话”,以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进行分析阐述,引领提升,使我…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主体性、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正主导或影响着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如何满足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中,对语文教学重新认识定位,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语文世界,以适应新课改的大潮。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理念,文章从六个方面总结归纳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探讨与尝试,阐明了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这十多年来,我们看到,由于教育中贯彻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教育领域不断呈现新的生机;语文领域的教学改革也相当活跃,人才辈出,见解纷呈.著述日丰,气象喜人。然而,繁荣之中,不无隐忧。尤其是,读书之声渐渐低迷,语文教学走向浮躁,这种状况亟待改观。  相似文献   

19.
陈涛 《时代教育》2007,(8Z):65-65
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登场,语文阅读教学在音乐、舞蹈、游戏、美术、手工制作等手段的修饰下变得热热闹闹,灿烂辉煌。可过了不多久,人们发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见有多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却在倒退。是新课标错了,还是尝试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偏差?人们困惑了。其实,很多人都清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先进的,问题出在教师对它的理解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历来让许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累,甚至教了一辈子语文,到头来还发出“不会教语文”的感叹。语文怎么教,怎样教好语文?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但实际上语文教学还是“涛声依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们的语文学习“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都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也大声疾呼“学习语文无非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的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