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健 《中华武术》2008,(2):44-46
当前国际铅球比赛中有一半以上的运动员使用旋转技术,且多次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国内铅球运动员使用旋转技术的还很少。由于两种技术在助跑方式上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力学参数上的差异,两者相比,旋转技术能够延长铅球预先加速阶段工作路程,其预加速路程一般为2~3米,  相似文献   

2.
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肌肉生物力学等方面对比分析,旋转式铅球投掷技术相比背向滑步铅球投掷技术具备延长铅球预先加速工作距离,提高铅球加速动力,获得较高的出手速度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旋转投掷技术动作对运动员身高、体重要求较低,可以弥补亚洲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方面不足,值得在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并在运动训练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解析所提供的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之间以及不同旋转技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铅球本身和运动员身体的加速问题,从而得出了运动员和铅球这一系统的加速到出手阶段铅球最后加速动作序列过程变化特征,为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涛 《中华武术》2007,(7):18-19
铅球的旋转技术是田径运动中最能体现技术与素质完美结合的运动技术,旋转技术虽然延长了铅球的加速路线,但同时也使速度力量向铅球的有效传递的难度增加,因此铅球的旋转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完全掌握它需要长期、艰苦的技术训练过程,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注重铅球旋转技术训练,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协调性、灵活性发展的敏感时期,正是掌握运动技术的最佳时期。为此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铅球旋转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中民 《中华武术》2023,(12):55-56
目前在国际大赛掷铅球项目竞赛中,取得优异竞技成绩的部分运动员采取了旋转推铅球技术,这种技术屡创佳绩,成为近年来铅球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研究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特点,结合我国运动员实际,为我国运动员采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训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旋转推铅球技术对力量的要求相对小于背向滑步推铅球,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可弥补我国运动员身高、体重、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旋转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铅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旋转式推铅球更加符合中国铅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并将可能成为中国铅球成绩上升的突破点,为教练员、运动员在铅球训练中应用此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铅球运动员的成绩要达到高水平,就必须掌握良好的投掷技术。良好的投掷技术体现在正确的最后用力、平稳快速的滑步以及滑步与最后用力的有力衔接三个方面。由于滑步能使运动员和铅球获得预先的速度,因此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的效果更佳。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少年铅球运动员的素质训练,一方面为现在学习技术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所需要;另一方面更为将来成为高水平运动员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所以,少年铅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至关重要。如何把少年铅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抓好,打下坚实的蛙础,将是影响运动员整个运动生  相似文献   

10.
铅球     
《中华武术》2014,(12):64-64
技术目前,两种技术处于并驾齐驱的发展阶段,传统的滑步推铅球技术仍被许多运动员采用。在理论上,旋转推铅球可以取得比滑步推铅球更远的投掷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际上流行背向滑步、短长节奏和背向旋转三种推铅球技术。而我国主要普及的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本文将以背向滑步推铅球为例,从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组成入手,通过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分析,来讨论推铅球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立体定点定机摄像与解析、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技术动作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认为:我国优秀男子、女子竞走运动员目前的技术特点仍是在采用高步频的竞走技术风格;我国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均采用“足踵触地、踝关节背屈”滚动式着地技术,以及后蹬腿脚尖离地技术,符合当今世界竞走运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对于少年投掷运动员来说,是一项技术较复杂而又难以掌握的投掷技术。传统的推铅球技术教学,动作过程较长,不利于少年选手的重心稳定和集中注意力。为此,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铅球有关技术资料的研究,设计了适合少年运动员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其结果取得较好的教学与训练效果。这种教法有利于运动员加快掌握动作并为进一步向先进投掷技术过渡奠定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影片解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对6名运动员最好的一次投掷技术进行解析,对投掷过程中铁饼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相应结论,认为6名运动员在心速度变化、旋转技术节奏、铁饼运行轨迹等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NBA赛季比赛,还是奥运会的决赛,在罚球线上决定胜负的场面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实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从影响篮球罚球命中率技术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罚球技术训练的学生,罚球命中率明显提高。并指出在罚球技术稳定的前提下,与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达到罚球命中率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参加3届亚洲冰球联赛的齐齐哈尔市冰球一队射门与被射门临场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射门技术动作与射门次数关系密切,个人射门技术动作对比赛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个人射门技术动作能力的培养与射门质量效果的训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三维高速影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现阶段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重心和铁饼的分速度大小及比例对运动员技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在旋转技术完成瞬间,李艳凤和宋爱民的铁饼合速度分别是最大和最小的,不同的是李艳凤水平分速度占的比例大,宋爱民垂直分速度占的比例大,孙太凤在左脚单支撑阶段铁饼速度较快,导致腾空和过渡阶段铁饼速度下降;在左脚单支撑阶段,宋爱民右髋的速度最大导致她重心轨迹偏向左,孙太凤最慢的右髋速度和最快的右肩速度使她的重心轨迹偏右;李艳凤在过渡阶段过快的肩关节速度是她获得较快饼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形成最后用力双支撑瞬间,我国运动员的肩轴角速度要大于髋轴,说明我国运动员已经开始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16届亚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及其比赛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亚运会男子铅球前8名运动员年龄结构、身体形态结构较为合理,符合该项目年龄、身体形态的发展趋势;比赛中前三次试掷的成功率及创造最佳成绩的机率大于后三次,同时通过对比世界级与亚洲级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成绩,可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