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惩罚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常用方式或手段 ,其基本功能在于消除学校中的违规行为或某些不需要的行为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广义的惩罚包括口头批评、训斥、谴责、暂时剥夺权利、体罚及变相体罚、处分等形式。虽然有些惩罚形式 (如体罚、变相体罚等 )为我国教育法规所明文禁止 ,但有调查表明 ,多数学校管理者仍然认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适当的惩罚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是必不可少的 ,大多数犯错误的学生不可能仅凭老师的“和颜悦色”就知错改错。也就是说 ,在这些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中 ,惩罚有其存在…  相似文献   

3.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当前,"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对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畏手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很多教师认为,惩罚不是体罚,学生做错了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5.
体罚,对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因为社会、教育部门、学校都给予高度关注,教师自律意识也不断得以强化,但对"心罚"却缺乏必要的了解."心罚"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体罚,是教师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惩罚和摧残.  相似文献   

6.
常常有班主任在学生违反了纪律、做了错事、犯了错误的时候,就用劳动来惩罚他们:打扫卫生、整理环境等。并认为此举有三得:一是让学生认识了错误并改正错误,达到惩罚的教育目的;二是学生通过劳动可以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三是这种劳动能有效清洁学校环境,还警戒了其他同学。但我以为,此举不妥。首先,这种做法不合法。我国的《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惩罚学生劳动就是一种体罚学生的行为,至少也是一种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故此举有违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其…  相似文献   

7.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一般来说,发生教师体罚学生的不良现象是有地域性的,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学校的案发率普遍要高于城市学校。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素质偏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有更多的压力和渴望,体罚或变相体罚就容易出现。而在城市中,更多的教师是“谈惩色变”。“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的倡导,新闻媒体对某些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事件的报道,学校对教师的告诫:“安…  相似文献   

9.
惩罚与赏识一样,都属于教育范畴。对学生犯错行为进行惩罚,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使他们反思,明白后果,以避免重犯类似错误。但由于教育部门一方面反对"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又模糊其词,说"拥有批评的权利",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过度追求惩罚的"艺术",从而走上了歧路,比如绿领巾、三色本等。对于惩罚来说,最恰当的方法就是把它关在笼子里。惩罚需要明确的规则内容何谓笼子?前提是规则。要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0.
<正>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惩罚似乎成了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不及时帮助、矫治,就会滑向错误的泥潭。惩罚对这种错误行为起着帮助、修剪的作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惩罚毕竟"是一  相似文献   

11.
惩罚不是体罚.体罚则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是违背伦理道德的.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惩者,以正其心也.""惩罚"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惩罚其实就是指惩戒.  相似文献   

12.
现今教师对惩罚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表扬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且认为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与教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相背离,甚至认为惩罚就是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一些学校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和教育活动,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对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存在"软暴力"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惩罚的艺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要说明的是,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17.
当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创新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亢,人们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认为表扬、奖励永远比批评、惩罚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悦纳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就是变相体罚。甚至在教育心理学界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惩罚是不是真的犹如洪水猛兽呢?笔者认为未必。  相似文献   

18.
李继彦 《班主任》2005,(11):48-48
"惩罚"和"奖励"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表扬"和"奖励"已成为当前新教育理念的主流,人们经常提到表扬和奖励,却很少有人提及"惩罚".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一再告诫广大教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很少有人对"惩罚"和"体罚"进行严格的界定.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被吓得谨小慎微,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9.
谈惩罚教育     
在现在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的教育,社会、学校大都提倡赏识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谈罚色变,放弃惩罚,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将失去教育力度,使学生思想涣散,行为会随心所欲。应该明白我们所说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教育惩罚是纠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手段,通过惩罚能引起畏惧和悔恨,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体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某些问题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惩罚?有的人认为应该,有的人认为不应该.真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我看来,如果说学校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的话,那么,实施惩罚就务必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其实,惩罚的手段使用得好了,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艺术.请看下面三个"惩罚"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