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语文教材怎样变化,它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概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精神滋养。多少年过去,我们可能对其中的某一段话、某一首诗还记忆犹新,甚至这段话、这首诗会对我们产生悠远的影响。作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读着语文教材长大,其中有一些人,他们的作品又被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哪些作品深藏在记忆中,又有哪些对自己产生过影响,听他们娓娓道来,我们或许能从中体会到课文以外的东西。80年代初,冯骥才的《挑山工》被选入语文教材,直到现在也仍是教材中的典范。据有关调查…  相似文献   

2.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是冯骥才先生的散文作品。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思想主题,而且要聚焦表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写法之妙;同时,要落实语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才能让学语文与用语文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小议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孙元芬语文课的特点是,既有很强的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两者是统一的,并表现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一首诗,一篇文章通过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授,往往会产生使人终生受益的精神力量。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祖国山川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 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  相似文献   

5.
在西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把课标搁置一边、语文课程等于语文教材(狭义)、上语文课就是教课文等误区,其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导向性仍在强力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认识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没有处理好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教辅资料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体把握等,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对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等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6.
黄梧桐 《考试周刊》2014,(96):29-29
<正>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提出背诵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大部分人的"背诵",都仅仅是指记忆"词汇"。特别是对语文课文的背诵,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需要背诵;有些人认为语文课文可不背诵。一、背诵语文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  相似文献   

7.
孙焕英 《教育艺术》2002,(11):46-47
新中国的中小学语文课程 ,曾经有过异化为时事政治教材的历史。我想 ,对于这一点 ,经过了历史反思和拨乱反正 ,不会再有人持异。这种异化 ,发展到“文革” ,可谓达到了极端———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 ,语文课成了“老三篇”、“最新指示”的世界。这种中小学语文课程异化为时政教材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的文学事业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我以为 ,这是一个专门的且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不再谈及。经过了历史反思和拨乱反正 ,人们对这种异化虽然有所认识 ,但是 ,这种异化并没有根本绝迹。近两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这类作品的教学,语文教学界形成的共识是:用语文阅读的方式来教学,而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这一观念当然相当合理,但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如果着重于从“怎么写”来进行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那么很多革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并不是那么突出。  相似文献   

9.
“文以载道”是作品构成的客观规律。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数是文道统一,文质兼美的;但一到语文课堂上,却又是另一码事了,可能结合,也可能分离。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问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反复的历程。有时强调“道”,甚至论为架空分析;有时强调“文”,则不吝琐屑繁冗。两种倾向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都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不能体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特色。这个语文教学的关键性问题,直至今天仍未很好解决。因此,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上,还大有继续探索文道结合的新路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成 绩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语文教学拨乱反正 ,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 )正本清源 ,语文教学恢复有序状态文革期间语文教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语文课没有教材 ,用报纸替代 ,由工宣队员上语文课 ,也就是读社论 ,用政治替代语文 ,搞所谓的政文合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股春风 ,拨乱反正 ,语文教学回归本体 ,摒弃政治替代、政文合一的局面 ,语文教师重新走上讲台 ,优秀的中外文学名篇回归教材 ,语文课的教时得到保证 ,不再受冲击 ,语文教学恢复有序状态。(二 )语文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 ,呼唤改革 …  相似文献   

11.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担负着知识的灌输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并不是干巴空洞的知识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从而做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文道统一于情。语文课文大多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我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板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特别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能在农村中小学普遍使用之前,板书则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语文板书的作用大致有两点:一是强化印象,根据学习心理,某一信息的适量反复出现,便宜于学生记忆;二是提纲挈领,板书与教学书相比,是大大简化了的精要的教材,便于系统地把握要点。寓美学于板书设计,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活"起来,以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3.
蔡庆 《现代语文》2014,(10):41-43
案例背景: 中国散文有着两千年文以载道的传统,从诗大序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这一思想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语文教材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便是中国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也一贯坚守着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学界曾出现两种极端:夸大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抛弃学科德育目的,强调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坚守语文是语言形式学习的铁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曾经有过异化为时事政治教材的历史。我想,对于这一点,经过了历史反思和拨乱反正,不会再有人持异议。这种异化,发展到“文革”,可谓达到了极致———干脆取消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成了“老三篇”、“语录本”、“最新指示”的世界。这种中小学语文课程异化为时政教材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我以为,这是一个专门的且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经过了历史反思和拨乱反正,人们对这种异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这种异化并没有根本绝迹。近两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作文命题,这种异化有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到底怎么了? 首先是“语文”的含义并不清楚。“语文”是语文课的根本,含义不明,教学的内容目标就必然模糊,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难以保证。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不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文”的含义是清楚明白的,我是在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但事实毕竟是事实,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语文”一名,是叶老的首创。叶老对“语文”的解释最有权威性。下面引几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  相似文献   

16.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激起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他们智慧的浪花,唤起他们澎湃的激情,才是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孩子"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以语文课为"一石",激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搞好语文课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学好科学技术,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通讯》就是一份主要研究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内部刊物.它的具体任务是:和全省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领会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以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批判"四人邦"所炮制的"两个估计",以及他们对语文教学改革的破坏;交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和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交流教师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现,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训练语言文字的掌握过程中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种授文传道,教书育人的特殊任务,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区别于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一、语文教材中“道”的客观规定,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应“挖掘”而不应“附加”。所谓“道”,就是指一篇篇课文各自所要对学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別是一九七八年以来,我国广大语文工作者,怀着迫切的心情,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尽快肃清“四人帮”的流毒,迅速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以及如何尽快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不少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采取不同的方式,从事着改革语文教学的实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已成为广大语文工作者,以至社会上许多人的共同认识。要改革某一事物,总得要对这个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为此,在这里对建国三十年来中小学语文课的教材和教学做一番历史的回顾,我们想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激起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他们智慧的浪花,唤起他们澎湃的激情,才是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孩子“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以语文课为“一石”,激起孩子心中“千层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