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3.
人们浏览报纸时,一见“会议”二字往往避之堆恐不及。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想当然地认为会议报道就是没人看,他们认为问题在于会议没意思,责任不在新闻。这种看法大错而特错了,会议是一种客观存在,会议报道是媒体制造的一种新闻产品,新闻产品没有市场,责任当然不在会议,而在媒体。  相似文献   

4.
“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这里的“小”,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情小,通常不起眼,比较平凡,引不起大家的注意;二是篇幅小,多则几百字,少则百八十字,属于“豆腐块”一类。这里的‘寸”,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主题重大,有着较强的普遍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寓意深刻,意义深远;二是影响较大,作品一旦见诸传媒,即会引起广泛的关注,颇有“小锤撞大钟”、“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应。“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何以运用于新闻写作呢?首先是由读者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读者的接受为前…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富矿”,不在“请柬”中,不在会议上,不在材料里,而是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之中。因此,眼睛盯着“请柬”,整天忙于赶场,是难以抓到“活鱼”的,更别想写出精品来。 多年来,我不被“请柬”所诱惑,坚持将功夫下在“请柬”外。对新闻线索发掘不等、不靠,而是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题材,提炼新闻主题,增强新闻敏感,探索新闻手法,写出了一些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在26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有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客观的,新闻价值也是客观的。但是能不能充分实现新闻的价值,使它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还要看是否深入发掘新闻的主题,并把它充分、鲜明地表现出来。面对大兴安岭火灾,不同的新闻记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不同的报道,不同的报道则产生了大小不同的社会效果。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报道各自发掘的新闻主题的深浅不同。 此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相似文献   

7.
李莉 《声屏世界》2013,(11):66-66
新闻拒绝卖弄文采、堆砌辞藻,但从不拒绝文采,以让人赏心悦目。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文采要缘事而发、淡中有味。这就是说:一方面,新闻需要文采,用文采来消除平铺直叙的“文件味”“工作调”“总结腔”.增添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闻的文采要张弛有度,顺势而为,适可而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炼,不能哗众取宠、长篇大论、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新闻文摘     
短新闻“三抓”一、事件新闻抓本质。抓本质,就是抓主要矛盾。只有把事件的主要矛盾抓住,事件的本质揭示出来,才能使人了解事件的意义。二、人物新闻要抓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必须抓特点,突出有新闻价值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事迹。三、动态新闻要抓住主要事实。抓住了主要事实,也就抓住了整个事实的主要方面,突出了重点。(杨国林辑)新闻写作谚语铁肩膀是压出来的,快笔头是练出来的。凸看得多,知识增加5写得多,笔下生花。面鼓不在多,一锤定音;事不在多,一例服人。th水平高低不在文长短;分量轻重不在搞大小。凸说好的不要…  相似文献   

10.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3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五则短新闻,有四则加了“小注”。比如,在《吉林省政府授予陈鸽“革命烈士”称号》这则只有48个字的新闻的末尾加了这样的小注:“陈鸽事迹见本报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们形象地把标题比喻为“新闻的眼睛”、“报纸的门面”、“读者接受新闻信息的必经通途”。标题的好坏,直接体现了编辑的水平,影响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反映出报纸质量的高低。因此,努力提高标题制作的水平,是每个编辑人员应予重视的业务课题。对于地方小报来说,标题更显得非常重要。小报文章小、篇幅短,要使短短的几百字的新闻容纳更多的信息,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就不得不借重标题这方“宝地”做文章,根据小报的特定读者对象,制出通俗易懂、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的标题来概括新闻内容,表达编辑思想,使我们的读者一看标题便觉听之有声、视之有形、品之有味、触之有感、闻之有香,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读完报纸,受到启发、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电影演员、歌唱家“走穴”之风盛行,人们在谈论之余,不免长叹一声。然而有些新闻记者不知从何时起也乐于此道,大走新闻之“穴”。某县为提高企业知当度,三拐四弯地妤不容易从省城请来几位大报记者,来去小车接送,住则宾馆,吃则珍馐,临走大报记者们索要“赞助费”数千,最看在报上登了一则二、三百字的小新闻,算作回报。真是“一字值百元”哪! 更有甚者,某报记者到一企业采访,先抛出要去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的四位编辑,从“四封”到刊页,从标题字号的选择到灵活的小插图,无一不在用心之中。使刊物具有欣赏和保存价值。刊物的内容与刊物的形式完美的结合。 《新闻与写作》受到广大业余通讯员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赏识,把刊物视为提高新闻采写能力的良师益友。雪片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作品中的感情色彩,是吸引读者的磁石,促使阅读的功力。一篇感情充沛、思想积极向上的文章,不但能影响读者的情绪,而且能鼓舞读者的行动。苏东坡说过,一篇好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这味从何来?从情中来!有情有味才能被人接受,只有接受了才能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6.
德国诗人哥德有句名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情才有味。写诗写词是这样,写新闻也是同理。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范敬宜同志甚至把激情视为记者的生命。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我甚至认为激情也是编辑的生命,缺乏激情的编辑绝对当不好一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时时发生,视角各有不同”。的确,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无时无刻不在,但这些新闻却不是都能轻易捕捉察觉到的,它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境”应有大小之分,大的新闻语境指整个新闻事业影响所及的社会舆论环境,比较宏观;小的新闻语境则是指某一具体消息报道、某一具体新闻表达所涉及的传播环境,相对微观。这里所议是小的新闻语境。  相似文献   

20.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