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戏曲家汤显祖改编唐人蒋防的小说<霍小玉传>而为<紫钗记>,艺术上有许多新创之处,卢太尉形象的增入是其中最大的改动.这一形象的增入使作品矛盾冲突的双方由封建士族婚姻制度与其牺牲者转变为封建强权豪势与下层民众,使一个爱情悲剧变成为以爱情为中心的"社会问题剧".卢太尉形象实是汤在目睹明末国家政治生活、官场科场的黑暗腐败,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忧愤深广而不得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磊的"讥托"之作.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以独特的儿童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封建势力统治下呼兰河小城人因循往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貌,作品笼罩了沉重的苍凉感和寂寞情绪。但这寂寞的背后,却透视了作者复杂的矛盾心理,因而在作品中有所寄予。只有深刻地分析和领悟,才能读出那深层次的东西。本文试图从作品的以喜托悲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紧密结合作者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苦难,对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做进一步延伸分析,以丰富对作品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它的特质是:一方面,腐朽的一切仍处于统治地位,却已露出摇摇欲坠的端倪;另一方面,新的思想向旧的一切开始了虽不强大却是根本性的冲击,因此,都在动摇着封建主义大厦的根基。这时产生的三类形象——败家子形象、卫道形象、新生事物的形象,都在不同层面揭示着封建社会已近末世的信息。《红楼梦》中的三类男子形象正具有这样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追寻历史现象、描绘文人形状、剖析文明兴衰、追究文化命运,以激愤的底气、悲壮的情韵把沉重的历史沧桑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时代和社会的感怀,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批判精神和立足于精神层面的对自我与精神的超越。《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有三:一是在山水风物中寻觅文化之"苦";二是在传统文人精神的底蕴中挖掘文化之"苦";三是在历史的沉思中提炼文化之"苦"。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膝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相似文献   

6.
王美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52-53,56
意象是诗歌内涵的沉淀物,通过对诗歌的意象,尤其是原始意象的溯源,可以探究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鸟"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原始意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由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祖先图腾崇拜,再到原始初民对生命繁衍的渴求,最终是褪去宗教色彩后的爱情象征。  相似文献   

7.
唐燕华 《现代语文》2010,(6):149-150
从"生活——诗(词)人——诗(词)风"三方面对《登高》《声声慢》中"浊酒""淡酒"的意蕴进行解读,并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里的"酒"意象作适当小结。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平 《文教资料》2010,(17):6-7
文学作品多是按照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理解描写女性,女性与男性常呈现"奴性"和"人性"的存在模式,关汉卿笔下的婢女燕燕毫不妥协于封建尊卑等级的社会次序,努力为自己的"人性"抗争终获成功,本文就此形象从"奴性"到"人性"的抗争,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通过食色叙事形态营构小说,即唐僧的被食被色、妖魔鬼怪的恶食恶色、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孙悟空的反食反色以及沙僧的不食不色,几乎整部《西游记》都是依此敷衍而成。透过人类食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富于张力性的叙述来审视人性美丑,洞悉社会世相,极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和中国小说的特质,它所传达出的极幻极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叙事经验。而且在怡情悦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朝兴亡”,“系之桃花扇底”(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侯方域、李香君劫后重逢喜出望外,却被道士张瑶星(贯串全剧经线的人物)厉声喝断:“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初醒”(《人道》),心灰意冷皈依道教。——《人道》是全剧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意象的根本功能来自于其蕴含的文化能量。本文以"紫玉钗"为中心意象,分析钗意象转换的形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通过意象的再生、融合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来阐释《紫钗记》中的"紫钗"意象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伙计》是一部以犹太人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弗兰克是一个由邪恶的非犹太人在“圣者”的净化下,经过艰难的人生苦旅,脱胎、涅榘、再生,最后成为“犹太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缜密的情节安排、不吝笔墨的细节描写、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弗兰克的形象充满了深刻的审美意蕴。其蜕变与升华的艰难历程启示人们如何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寻找新的生命支点。  相似文献   

17.
陈大琳 《教师》2014,(14):45-46
选修模块的教学一直是高中课改推进核心部分。在本文中,我提出了关于提高学生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能力的一些方法,以期为各位语文教师解决选修课教学中"推荐作品"的教法的困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文本结构、形象调性、意义指涉等层面,凤歌《沧海》中“北落师门”动物形象具有多重意蕴:增强作品的一体感,凸显全书的玄幻性,生成深层的意义指涉,体现对中西文化关系、现代性、世界图景等的全球化思考,这反映了《沧海》的独特魅力、凤歌的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紫钗记》地理空间书写丰富精彩,"陇西"地理空间书写在全剧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呈现出简略总括的书写方式。文本中作为空间性叙事的陇西,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和剧情发展的关键转折处,对剧作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剧情的演进、戏剧冲突的生成、剧作至情主旨的凸显和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