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市报人》2005,(10):48-48
本刊讯,记者从中国记协获悉: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于8月16日揭晓。其中,地市报有15件作品获此殊荣。这15件作品是:《苏州日报》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获一等奖;《宁波日报》评论《算一算GDP的代价》、《阜阳日报》评论《“清欠”何须年关时》、《长沙晚报》2004年8月30日要闻版分别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4.
传媒书架     
《新闻通讯》2011,(3):64-64
书名:《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 该书收录了1980-1987年“全国好新闻奖”评论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6篇。收录了第1-19届“中国新闻奖”及赏析文章共124篇。全书按“中国新闻奖”评奖分类分为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三大部分,并按其发表时间由近及远排列,先赏析文章,后附原作品,  相似文献   

5.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6.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旬戏言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回顾1984年“新华论坛”开辟以来,曾连续4年获全国好  相似文献   

7.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有生命力。《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是195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九年,天津日报发表的消息《“光棍堂”引来四只“金风凰”》曾获首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现在,经过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新华日报的通讯《“富光棍”之谜》也已进入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的行列。男大当婚,光棍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尽管这两篇的主题思想不同,体裁不同,但无论是天津日报那篇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2012,(4):6-6
《视听界》多篇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奖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201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近目揭晓。《视听界》的评论《善待学刊》(作者王晓明)、专访《第一财经频道的“第一梦想”——访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作者单文婷)获得一等奖,评论《停播商业广告=公益频道?》(作者金珠)获得二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优秀新闻作品是全国广播影视报刊业内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奖项。本次评选,  相似文献   

11.
检阅我国1991年度新闻工作实绩的第二届“中国新闻奖”8月下旬揭晓,152件优秀新闻作品获奖,其中获奖的广播作品35件,电视作品34件。获得一等奖的广播电视作品,有上海电视台的消息《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广东电视台的评论《刑场上枪声留下的警示》、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评论《补上市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揭晓,二百○八篇(组、幅)新闻作品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我国新闻事业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所取得的新收获。五月二十一日在成都结束的第六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会议,第一次设立特等奖,有七篇(组、幅)作品得到这种荣誉。它们是:新华社发自美国洛杉矶的快讯《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福建日报刊登的来信《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工人日报刊登的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通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答》、人民日报的新闻照片《小平您好》和广东电视台的连续报道《广州群众争相献血抢救一名受  相似文献   

13.
在人民日报亚运会专版上,开辟了《一句话评论》栏目。栏目占的版面虽小,但它的吸引力颇大。不少人看了《一句话评论》,称赞它:“有看头”! “有看头”的评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栏目的名称新鲜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在人们的心目中,“评论”不是博大精深的“大块头”,就是短小精悍的“豆腐干”。哪有“一句话”能称得上是“评论”呢?存在这种疑问,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对“评论”的共识,已写进《辞海》。1989年版《辞海》在“评论”的条目下,是这样解释的:报刊言论的总称。有社论、短评、述评、编后记、编者按和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文  相似文献   

14.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我们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句话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 回顾1984年《新华日报》开辟“新华论坛”以来,曾连续4年(84年—87年)获全国好新闻奖。几乎每一篇或在发表之后,或在评选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争议,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争议。1984年6月,《关于立“军令状”的异议》发表以后,马上受到一些来稿,表示不同意见。《人民日报》的吴昊同志写来题  相似文献   

15.
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报界出现了不少怪东西,反映到版面上就是种种明显的歪风。《中国记者》杂志2005年第2到第4期曾经刊出过我的三篇连续评论:《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和《评“我们要吃饭”》。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13,(3):9-9
《视听界》“封面话题”连续4年获全国广电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 全国广播影视期刊年会,5月9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视听界》的主打栏目“封面话题”(编辑:王晓明、单文婷、赵秋杰)再度荣获2012年度全国广电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这是自2010年设立栏目奖项以来,“封面话题”连续4年获一等奖。同时获得一等奖的有《南方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研究》。另外,《视听界》报送的其他4件作品亦全部获得较高等级奖项。评论《美国〈新闻周刊〉告别纸版传统媒体的黄昏来临?》(作者:王晓明)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报纸系统1987年好新闻评选工作4月8日在平顶山市结束。评出了一等奖作品21篇,二等奖作品39篇,三等奖作品53篇,并推举出了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篇目。参加全国评选的有:《老农索景富为落选乡长送匾》、《“读来读去读书社”又掀读书热》、《平顶山有个、“立刻办”》,《两千余娃娃鱼差点成为盘中餐》、《昨日安阳——“临时天文首都”》、《郭家新的“角色改变说”》、《“没想到”  相似文献   

18.
李昌文 《青年记者》2009,(23):72-73
广播评论《“田”字新解》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荣誉之前,沉静反思,这篇评论若说有一二可取之处,恐怕就是在一个“新”字上。从写作技巧到文章立意,精雕细琢,深挖细磨,“新解”解出了一点新意。  相似文献   

19.
地市报要提高评论的质量,关键是要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以为这个特有的优势便是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特有的风格便是一个“土”字.可以说:地市报一些好的评论都展示了这个“土”特点,土到好处便成文章,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选土题所谓选土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优势,选择一些贴近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的评论题目。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这样事关国家大局、负有历史重任的重型评论,我们地市报写起来就有困难。但是像《张家口日报》在全国获奖评论《在平均数字的后面》,就发挥了地市报的优势。这篇评论透过形形色色平均数字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来。比如一个130口人的贫困山村,年人  相似文献   

20.
1988年6月14日与巴赞的会见,只不过是我长期对他的关注与研究,评论与介绍的终结,是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三天后,我与索莱尔斯的会见,虽然不是我关注与认识他的起点,但确是我认真研究他,评论他与介绍他的开端。在此之前,从书刊的评论与介绍中,我对他只略知一些皮毛:在文坛很活跃;办过刊物;写过小说;作品也发表了不少,其中有一本《女人们》的长篇小说特别走红;相当“现代派”,曾经算得上是“新小说”中的一员;还与中国颇有些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