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发表了刘仲林同志的《哲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章提出了以思维为中心的彩色哲学革命新思想,读后很受启发,在此我们谈一谈彩色哲学与多元化的几个问题。一、哲学革命——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哲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作者根据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革命,提出了哲学革命这一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在哲学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离不开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十八世纪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在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哲学党性原则问题,哲学界作了一些讨论.黄枬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和《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使讨论前进了一步,读后深受启发。但是,我觉得黄枬森同志关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特提出来就教黄枬森同志及其他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志.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之重要一篇,体现了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著。任继愈同志在1961年第二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探原》中指出:“《庄子》内篇七篇不是代表庄周的思想的著作,而是西汉初期黄老文学某个支派的著作。”然而这一新观点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张德钧先生在1961年第五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内篇是西汉初人的著作吗》一文中指出:“任先生文章的全部论证,实际没  相似文献   

5.
论认识客体     
<正> 最近《哲学研究》等刊物相继发表了关于认识客体问题争论的文章,读后颇受启发。文中一些论点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客体思想是很有帮助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和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些同志提出并论述了认识对象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观点,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客体问题上的根本区别。但这些同志在强调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1985年第六期《湖南师大学报》发表了周熙明和廖树芳二同志合写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一文,对本人在该刊同年第一期发表的《论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作了全面的驳论.他们的意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只有一个统一的实践概念,我从认识论的实践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出发,而提出的一切观点,全都是错误的.但是,我要坦率地说,仔细研读周廖二位的文章以后,我对自己的观点是更加  相似文献   

7.
吴鸣同志《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总和构成的吗?》一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下面所引该文概不复注),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我想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吴文的第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理论学术界就吴江的哲学观点进行评析、批判、反驳声中。1983年《安徽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江焕湖的《与吴江同志讨论辩证法问题》一文。这是一篇曾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的文章。该文针对吴江的《历史辩证法论集》和《认识论十讲》以及《确立两条战线斗争的思想》以及吴江1985年5月1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首怀念刘少奇的诗《林海行》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正> 1986年初,肖雪慧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的文章;半年后,夏伟东同志在《哲学研究》刊文与肖进行商榷;次年,肖亦在《哲学研究》刊文作答。与此同时,我国伦理学界一些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术会议,也将肖、夏争论的问题作为研讨的内容之一,并先后登载了不少文章。至今,这场争论仍在继续,且有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2月25日,我在《四川日报》学术讨论栏,发表了一篇文章《也谈实事求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对孤闻同志的《对<实事求是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以下简称孤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不久,《四川日报》又登载了王为超同志的一篇文章(以下简称王文)和我商榷。这个问题,涉及党的思想路线,我觉得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林树德同志在《华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上发表《关于毕达哥拉斯哲学的性质问题》一文,认为这一哲学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或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都把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片面化了”,他主张这一哲学“是萌芽的科学思维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因素同原始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的一种奇特的结合。”对此,我持不同看法。首先,我认为,对一种哲学的评价是否简单化、片面化,与对其属于哪一基本派别  相似文献   

12.
严修同志在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谈目前流行的一种病句》一文,引起了语文工作者的关注。同年第三期《中国语文》发表了一组短文,对严文提出了不同意见。徐世英同志在本刊一九七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病句”不病》的文章,也表示不同意严文的看法。接着,严修同志在一九七九年第一期的本刊上发表了《“‘病句’不病”吗?》的文章,对徐文逐点进行了答辩。本刊发表了徐、严二位同志的文章之后,陆续收到了各地许多同志的来稿,或者对徐文的观点,或者对严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意见分歧很大。我们十分感谢各地同志对本刊的热情支持,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些文章不能一一发表了。为了处理好大家的意见,我们同部分作者进行了研究,后来请来稿者之一的李裕德同志对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中的意见起草一个综述,几经讨论,现在发表出来。暂时我们就不准备再讨论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鲁洁教授在1996年第2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提出并肯定了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之后有的同志在《教育研究》1997年3期上发表文章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特发表南京师大教科院方面的一组文字,并欢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来稿。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质疑》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和本质的定义是错误的,“不是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关思想的正确表述”.此前,李大伟同志在《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上发表的《试评教育本质争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以下简称《出路》)中也曾提出过  相似文献   

15.
【前言】《内蒙访古》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写的(节选)。一九六一年夏秋间,翦伯赞同志应乌兰夫同志邀请,与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一起,访问了内蒙古。他们的访问历时两个月左右,行程一万五千里。访问后,翦伯赞同志写成这篇记游性质的访问记,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上。  相似文献   

16.
侯以信同志曾于去年本刊第四期发表《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趋势》一文,后被中国人民文学1986年第二期《哲学原理》复印专刊全文转载;当时也曾删节发表于《哲学研究》杂志,引起较大反响.今本刊再发侯文,其中有些问题颇值得研究,但并不代表编辑部意见,仅望能引起学术界讨论,以活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气氛.  相似文献   

17.
为文直言诉衷肠─—《哲学热点新论》读后邱少全最近由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热点新论)一书,系从事理论研究45年之久的高为学同志近15年来发表的论文选集。它是作者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来不断出现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深沉哲学思考的记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种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主体、客体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在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下,也成了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张武升同志在《人的主客体统一性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载《江西教育科研》1991年第1期)一文,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同时也谈到了这一问题在教育实践上的运用。这对于我们在哲学上、教育上的研究是很有禅益的,但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我们觉得有进一来讨论的必要。本文是我们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张武升同志。  相似文献   

19.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同年三月,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在三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首先在胡耀邦同志的支持下,在中央党校展开讨论,随后在邓小平和胡耀邦的支持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引发了席卷神州大地波澜  相似文献   

20.
亦文 《山东教育》2002,(34):1-1
自从《人民教育》在今年3月份、《山东教育》在今年4月份发表了关于寿光教育均衡发展的长篇报道,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对报道做了重要批示之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了国内基础教育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单是我们寿光近一个时期以来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参观者5千余人次。在这个研究热潮中,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无疑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有一些同志坦率表达了自己对均衡发展问题的疑虑和困惑。结合寿光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