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负载一定价值观念、情感态度、道德判断、知识技能等教育信息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体认,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学校课程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实现的充分度。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为此我校进行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一、学校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应充分尊重学校教育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渠道。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与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一、何谓课程效益众所周知 ,教育是生产力 ,是从事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产业 ,教育当然也要讲效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1〕概括地讲 ,课程效益就是学校的教育效益 ,我们所说的要提高外语课程效益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学校外语教育的效益。课程效益是指受教育者和社会从课程中获得的效果和利益。课程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利益程度是衡量课程效益的标准 ,课程给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效果和利益越大 ,课程的效益就越高。课程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5.
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自身文化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课程”是什么?一方面,课程是名词,拉丁词源是“跑马道”,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能离开课程这个“跑马道”。课程作为国家的意志,必然有学校必须遵循的规定动作。另一方面,课程是动词,是跑马道上的  相似文献   

6.
课程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实现的中介之一。世界各国思想道德课程载体的运用既存在着共同之处,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直接课程载体与间接课程载体渐趋融合是共同的趋势,我国德育课程载体改革和建设可以借鉴这种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设置和实施课程将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设置和实施课程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哪些发展。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靠课程来体现的。个人的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条件和可能性能够在什么程度上转化为现实,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学习的课程有极大的关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来组织进行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与学校教育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较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具体,且因为不同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课程的培养目标较之学校教育的总培养目的还有阶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关注理由 负载一定价值观念、情感态度、道德判断、知识技能等教育信息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 取向的核心体认,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学校课程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实现的 充分度。 克服长期以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学校课程局限,渗透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 重组、优化教育资源,培育具有个性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全面提升教育能力,是学校课程改革 的应有之义。 因应社会对优质教育不断升高的期望和学生与生俱来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渴求,"致力于 孩子一生的发展",绵竹市紫岩小学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优质教育资源,构筑适应学生充 分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文化,并以此打造办学特色和教育个性,学校和学生赢得了快速成长的依 据和动力。 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离不开必备的环境条件、改革能力和改革动力。有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 景,有教育行政力量的鼎立相助,有家长对教育改革的高位理解,有热心助推课程文化建设的学 术支撑……更重要的是有以生为本,创造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的强大内需,紫岩小学才 可能动员和组织起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力量,把课程文化建设这场"学校教育的革命",从长久的 期待变成了有效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课程结构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离不开课程。人们把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西方国家关于课程的概念更宽广,把课程看做“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认为学校中影响学生各方面成长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广义的课程。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正是课程,使得把各科教学内容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指引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思想、品德,从而导致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可以说,正确设计课程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一 课程的组织 美国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的行为社会化,成为有知识的爱国公民。学校教育应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减少犯罪,继承文化遗产。实现这些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中提供有计划的课程。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课程也必须不断改革。改革课程首先是课程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分类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一种经过组织和设计的教育内容,它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培养一定规格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软件,一直到20世纪末期,我国的课程还是以单一的国家课程为主。这种课程不仅不利于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妨碍了地方自主开发丰富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规划与安排,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直接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康力平一、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分析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是中心,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的,教学质量也是以课程内容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的。因此,课程是实现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校本课程的价值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也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学校开设的课程,如果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类构成。三类课程各有各的功能价值: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每类课程既…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其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校本课程制度、教师素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教育学院专升本课程改革思考李辉,洪祥生课程是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等的总称。课程的设计是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新课程管理模式,学校拥有了一定校本课程开发权,而教材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只有借助于一定的教材,才可能组织大规模规范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完全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目标、课程、学校管理等学校教育的全部要素,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全过程地融进职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行路径与方法的背景下,研究中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的是回应现阶段我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探索形成适合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框架逻辑与可行路径。结合中职教育在层次和类型上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包括四个维度:课程建设实现结构性融合、课堂教学实现过程性融合、实践平台实现功能性融合、机制建设实现长效性融合。针对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项目难找”“创业难成”现实困境,中职学校应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升级师资队伍、打造实践基地、完善支持机制的实践路径,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