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人蔡依林在一首歌中唱道:“人不爱美,天诛地灭.”在人的不同审美观念下,对美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常听到人们大加赞赏艺术的美、音乐的美、大自然的美,可人们常被数学的抽象和严谨所误解,少有人会发现数学的美.殊不知,数学美是内在的、自然的、简洁的、抽象的、和谐的、奇异的.它的美等待着人们去体验、去探索、去研究、去发掘、去运用.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  相似文献   

2.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诗中之画”和“画中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表现动态美,一是表现静态美。有鉴于此,莱辛说:“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写较适宜。画家只能暗示动态,而事实上他所画的人物都是不动的。……但是在诗里,媚却保持住它的本色,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媚(动态的美)比起美(静态的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①莱辛所言“化美为媚”,就是中国的化静为动。在作品中如何化静为动来表现动…  相似文献   

4.
各科教材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大量的审美因素。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欣赏它,品尝它,体味它,领略它,直到自己感觉身心都融入其中,感到“相看两不厌”,甚至达到迷醉的程度,然后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分享这种美,才会达到既能“教懂”又能“教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物理课程标准》里也作出了相应的更为具体的要求。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美,到处都存在着各种不同表现手法的美。然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却是需要一定的审美素质的。审美素质是总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习和培养。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到底如何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去挖掘美育素材,捕捉美的契机,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美”的意识,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净化学生“美”的心灵?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6.
罗乾忠 《教师》2012,(33):82-82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下面就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感觉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美的特性与奇妙。一、数学美的几种体现1.数学的结构美它是一种内在的美,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1、通过赏析周杰伦等通俗歌手的音乐作品,解读其“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分析其歌曲中“中国元素”的组成和运用。2、以通俗歌曲为切入点介绍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学习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使他们乐于去亲近去倾听民族音乐,善于去发现民族音乐的美,进而懂得去欣赏它,爱上它。  相似文献   

8.
数学也有“诗情画意”,它具有数之美、式之美、形之美、自然美、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数学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美,让学生经常看到、认识到、感受到数学美,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兴趣,促使他们去追求数学中的内在规律,去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芦燕 《教师》2008,(14):115-115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本文从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把握涌读体会节奏美、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教学机智回味幽默美4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倘徉在“美“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0.
卢玲 《广西教育》2007,(10A):48-4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愉悦人的身心;美,能发展和提高孩子的智力;美,能创造生活。美以它生动、具体的美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的心灵。因而,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曹静 《文教资料》2005,(28):25-26
积极的情感是幼儿整体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它与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不能忽略情感的培养,但又不能把它孤立于其他活动而单独存在,它应有机融合于其它活动之中。本学期的科研工作,我们尝试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下面,是一学期科研工作的点滴体会:一、引导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获得美的情感、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亦是如此。面对大自然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发现美、去感受美、去欣赏美。美的事物总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否则它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人们欣赏文学,也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师须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听来似乎很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多处留下“空白”,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识修养去体会,这种构思就具有一种意蕴含蓄而深远的“空白”美。它有“语尽意未穷”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穷人》的“空白”美。一、嘎然而止的含蓄美。文学作品的“空白”构思,就是“以削减迹象来增加意境”。且看《穷人》的结尾: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按惯例 ,把闻一多的《死水》当作艺术品去欣赏 ,我们可能要欣赏它语言、图景、事件、情意和象征等五个层次的美。《死水》语言形式方面是美的 ,它仍然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这也是我们容易发现的美 ) ,然而在考察图景美时 ,我们就遇到了困难 :一沟臭水 ,美在哪里 ?因为图景美的“危机” ,事件、情意和象征的美的欣赏就不好进行下去。其实 ,本诗是把图景之美“隐藏”了。“闻一多绝大多数作品之所以有深度、广度 ,有品味价值 ,在可读性 ,就因其既有现实和历史的根基 ,也讲究表达的策略 ,善于‘隐藏’自己”(…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于自然之美都深有感受。这种美有些方面为自然和自然科学所共有。“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识就不值得去求,生活就不值得去过了……” 科学理论的辩护要从它的美学价值上去寻找,科学方法的辩护要借助它的美学价值去获得。所以我们看到指引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美学冲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一、激情引“趣”,以美启“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关键在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评价鉴赏美,从而尽情的去创造美、表现美。送给他们一把开启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情的启发。如教《花草的写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融入文言语境,与古人作心灵的交流,感知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我们必须运用“读”这一武器去攻文言这一堡垒,打开了这扇语言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它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