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引介补语的助词“得”“来”和“得来”在《全诸宫调》中的运用已相当频繁,考察它们的用法及其差异可以让我们对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有进一步认识。“得”“得”原来是一个实义动词,是“获取”“得到”的意思,后来它的意义逐渐虚化,变为引介补语成分的助词。《全…  相似文献   

2.
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根据“俗文学”的概念,“话本”、“变文”等被纳入于一个共同的谱系。然而郑振铎未加说明的是,作为概念,“俗文学”与“话本”、“变文”、“诸宫调”等具有不同的起源。“俗文学”如同“文学”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的发明,而郑振铎规避了这一真正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试论诸宫调对宋元戏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诸宫调对宋元戏曲的影响朱鸿诸宫调又名“诸般品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属于曲艺的范围。它萌发于北宋时代,王灼《碧鸡漫志》云:“(宋)熙丰。元佑年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吴自牧《梦粱录》云:“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  相似文献   

4.
《全诸宫调》包括现存全部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对《全诸宫调》中的重言词进行了考察,从词类、形式和语法功能方面对其重言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解说.与上古、中古重言词相比,《全诸宫调》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重言词,有的保留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5.
<正> 甲:作家 诸宫调作家多数是民间艺人。他们既是诸宫调艺术的说唱者,又是作者。在长年累月冲州撞府到处献艺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文化,丰富了艺术修养,具备了创作能力。象洪惠英(见《夷坚志》)那样的艺人,能够在说唱过程中插入自编述怀小曲,当然也可以写出作品来。大部分诸宫调作品,本是艺人自编的供说唱用的底本。在《董西厢》内,董解元一再提到“话儿不是朴刀杆棒,长枪大马”,“唱一  相似文献   

6.
诸宫调是说唱故事的一种形式,兴起于北宋中期,相传为孔三传所创。靖康之变后,诸宫调分为南北两派共流传了二百多年,经北宋、南宋、金元、衰落于元代的中后期。诸宫调对我国古代音乐史和宋元时期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目前发现的诸宫调只有三部,流行于金朝的《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西厢诸宫调》,流行于元初的《天宝遗事诸宫调》。由于流传下来的资料太少,故这三部诸宫调显得弥足珍贵,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05,7(2):118-120
从诸宫调的用韵、元代北方方言区作家的用韵比较、元代时人的论述、元本中的异体字、与同期韵书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力证《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通语的实际反映。其中,元代笔记中的某些论述是笔者新发现的材料,可补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刘知远诸宫调》语言的特点 首先,《刘知远诸宫调》作为金代的作品,相较于古代汉语,语言上具有白话色彩,即使是和不远的唐宋时期比较,其口语性也必然更强一些.其次,宋金的战争使得中国北方长期处在外族统治下,战争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在民族之间交往频繁的地区,语言便不自觉地体现了全民性的特征.第三,作为诸宫调,其必然带有体裁本身所赋有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9.
金翠莲、宋玉莲唱“小曲儿”。阎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张惜惜本是唱“慢曲儿”的路歧人。白秀英演唱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杭州艺人说唱的“小说”《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等和说讲的“讲史”《大宋宣和遗事》,后来都成了《水浒》的蓝本。  相似文献   

10.
陈美容 《现代语文》2006,(10):63-64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殉英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2.
明代“九边”设于何时 ?史书记载不一。在纷杂的史料中 ,作为明朝官修史书的《明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线索。以此为基础 ,再结合其它史料 ,基本可以确定“九边”设置的准确时间 :初设于明成祖时期 ,经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各朝 ,到明孝宗弘治年间设置完成  相似文献   

13.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14.
在多彩多姿的校园生活中,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去“旅行”———《望庐山瀑布》只见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一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老师边讲解课文,边按下多媒体按钮,立刻,一条飞泻直下的瀑布出现在教室的正前方,它伴着“哗哗”的巨响,那溅起的水花仿佛会沾上你的衣裳,而那澎湃的声响仿佛就在你耳边一样。我们真正明白什么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我们用心地观察着,聆听着,还不时地与同桌交流着学习的体会……《迷人的蝴蝶谷》“台湾的山多,山谷也多。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  相似文献   

15.
从白秀英说唱诸宫调谈《水浒传》成书的下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本文以书中“白秀英说唱诸宫调”一段情节为内证,认为《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下限为元末或者明初,而绝不可能再晚。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17.
利用商品学、法律解释学、逻辑学等方法与理论,对《进出口税则》、《税则注释》第四十四章中关于“端部结合”涵义等的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与研究,认为“端部结合”包括两个构件“端”对“端”,“边”对“边”的结合,具体到板材,即包括“端”与“端”之间拼接起来(短料接长),以及“边”与“边”之间拼接起来(窄料拼宽)的木材。对“端部结合”的内涵、外延等,进行学说上的阐述以及学理上的解释,旨在对税则归类、协调制度研究、贸易便利化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讲唱学这一样式来看,诸宫调与唐代变又是一脉相承的;而从音乐体制来看,诸宫调与曲子词则是“血肉相连”。诸宫调基本上是将曲子词直接“搬进”自己的结构体制中来演唱,或说,宋金诸宫调所“唱”的部分就是曲子词的有机组合。因此而言,曲子词对诸宫调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二四]耍赖,放肆,恣意妄为。元·高文秀《遇上皇》杂剧《赏花-'时》:“则为你一貌非俗离故乡,二四的司公能主张,则他三个人狠心肠,做夫妻四年向上,五十次告官房。”《董西厢》诸宫调《满江红》:“红娘闻语,吸地笑道:‘一言赖语,都是二四。’”[二五]指阴阳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清·曾国藩《居敬箴》:“天地  相似文献   

20.
诸宫调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其作家多是民间艺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曲艺作家受到鄙视,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现在所知的诸宫调作家有孔三传等人,可搜罗的诸宫调书目有《刘知远》等22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