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自然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在学校中创建、培育和谐的公民意识环境;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等。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很多社会人群,对公民意识存在模糊认识,存在偏颇乃至错误。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应当从匡正偏颇、错误认识入手,选择正确的教育维度,明确教育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德育目标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努力达到增强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平等意识等目标。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网络,注意应用隐性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凸显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成熟公民社会建立的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在长期封建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公民受到“臣民”思想的惯性影响,也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探索高校《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促进全体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目标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客观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要加强对他们的主体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公德意识教育.在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中,首先在德育内容特别是"两课"教学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其次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必须由原来的行政推动式逐步转变为自主参与式,由原来以说教命令式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体验式为主;最后在教育的途径上,必须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结合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以及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民意识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完善实践课程,注重网络思想教育方式创新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社会责任的认可,以及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取的手段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造就社会合格公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合格…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公民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一切从“你”——一个具体的人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公民“清醒的思考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与仪式教育对公民的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极大地加快了其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公民教育关注价值观和道德规则的知识学习,更注重人格培养和行为引导;在养成大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同时,注重公民义务及其社会行为能力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遵循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大学生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出发,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标,推进大学生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以广州石牌五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实证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度较高,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较为模糊。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要注重课程教育,而且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迎春  赵洲 《教育探索》2008,(12):19-20
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组成部分,对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仅应该而且是完全必要的。按照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学;把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育是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明的发展趋势,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中国古代史教学应该注意历史进程的“文明化过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应注重文明史观的引导.在实际的中学历史教育中,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过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法包含着丰富的法律价值信息,一语道破实现我国法治价值目标的核心基点,也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前提性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公平正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的实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的进程.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较低.我们必须注重家庭对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启蒙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十大七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一提法蕴涵丰富的法律价值信息,一语道破实现我国法治价值目标的核心基点、也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前提性基本要求;自由平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核心要求;公平正义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的实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构建公民教育素质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是教育的主要目标选择。构建科学的公民教育素质体系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生存和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如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文化知识教育;非智力品质的培养,特别是个性化理想的培养和引导;良好思雏品质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公民的权利平等原则,同时有效开展公民的义务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任何良好的法律无不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将对公民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推动国家的健康、稳定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和实际上讲,高校都理所应当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高校教育环境、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模式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教育实质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公民教育在认识上走出误区;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应该考虑和研究成立专门的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