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在新课改潮流中,语文教学的方式、理念、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作为重点学科,也作为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结合教学经验,立足初中语文教学,试论庄子“言意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阐述如何运用庄子的“言、意、象”思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相似文献   

4.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一、在品析词语中实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6.
正"共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定义为:"相依生存,彼此有利。"细揣之,有共存、共建、共荣、共赢之意。"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内容与形式的运动式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  相似文献   

7.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8.
语言理解与运用,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急需提高的语文素养。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言意兼得"有利于提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精选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教学路径、设计语言实践等方面探索言意兼得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宋飞 《江苏教育》2012,(4):21-23
本文通过对苏派"言意教学"已有成果与课堂实践的追问,尝试从原点破译"言意共生"的语文本质:立足"言"之根本、求索"意"之灵魂、翘望"人"之新生。据此来指导"言意共生"的课堂实施:构建语文的"科学世界"、追寻语文的"文学世界"、生成崭新的"人的世界"。并提出"言意教学"立足语文教育哲学视阙的新发展:"言意"本体的当代澄明、汉语哲学的诗意回归、生命实践哲学的鲜活再现等。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12.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用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从语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理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三以"读法与教法来探讨以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  相似文献   

15.
<正>1."言意共生"中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肉,是具体形象的,是有声有色的,具化为词、句、段、篇的构架方式;二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关涉词、句、段,篇的材料内容。"生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通过阅读"文意"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2."言意共生"中的"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  相似文献   

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17.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18.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