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2.
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研讨初中诗歌课堂教学的建构.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为建构“高效·审美·人文”的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指出三条路径:一是搭建诗歌教学由浅入深的台阶,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审美王国;二是运用诗歌教学由表及里的魔镜,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诗歌鉴赏王国;三是运用诗歌教学由此及彼的推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造王国.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意境便不是诗,意境浅淡便不是好诗;阅读欣赏诗歌,如果不能进入意境,便不得门径——反过来说,倘若能把握和进入诗的意境,便是掌握了打开诗歌艺术宝库大门的钥匙。可见,意境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想让学生真正领悟意境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诗歌课堂,当务之急是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让诗歌走进学生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点:教学方法生活化,为学生再现诗歌情境;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突破,陶冶学生的诗歌情感;组织诗歌实践活动,让诗歌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5.
新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三个单位的诗歌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教得精疲力尽,效果一般。究其原因,那就是学生对诗歌没兴趣,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真可谓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学得叫苦。真的是没法教吗?笔者尝试了这样一种教法,或者说是学法,不仅教者省心省力,学者更是兴趣盎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笔者在教《诗经·静女》时,因为诗作“文不甚深,意不甚奥”,读完课文后,就先让学生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再对各组的创作风格提出不同要求,最后每小组推选出一篇佳作上台交流。这一课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需要"里生成的精彩;真正的诗歌阅读教学更需要读出现场感,从而与诗人对话,收获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理趣。笔者以《观刈麦》为例,围绕三个方面着重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读出现场感,怎样收获真理趣。一、读出现场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广泛阅读,深度阅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文本知识,更需要教师围绕文本进行广泛阅读,从而真正理解文本,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深入浅出,读出现场感。  相似文献   

7.
王平 《新疆教育》2012,(20):116-117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修订后教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师生却对诗歌学习持排斥的心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习-陨和方式。本文提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自然学习法,概括而言,就是不再强求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的齐声朗读;分析鉴赏中统一、明确的-结论。而是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创新导入激发兴趣;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高中新课标对诗歌课堂有这样的评价标准:"诗歌课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喜欢诗,爱读诗,真正提高诗歌阅读能力,在古诗歌教学中做一些有效尝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诗歌教学中内涵丰富。然而,由于学生对英语诗歌缺乏认识,实用主义,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导致了英语诗歌教学的质量不高。因而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课堂上参与诗歌的学习讲解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和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创应用型英语诗歌教学新境界,真正为建设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内涵服务。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交流、碰撞、接纳的信息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应是趣味课堂,知识的趣味性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是知识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应是思考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应是学生的天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穿越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不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其意义重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的品格;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亲情,友情。因此,诗歌教学应从两方面努力,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真正穿越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杨仲平 《甘肃教育》2009,(14):42-42
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显得十分重要。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认识到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相似文献   

13.
诗歌经过时间的变迁、空间的转移、学者的传诵,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传统的诗歌教学法,往往以教师的理性整体分析来代替学生独立的感性领悟,缺少诗歌教学独特的灵动性和鉴赏性。而以语文味教学法来教诗歌,使课堂的诗歌教学别开生面、灵动而充满勃勃生机,真正的让学生品尝到了汇聚在诗歌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想象力高、情感丰富、语言凝练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能充分体会到古人的意趣与思想。但是,由于时空的局限性,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共鸣,认为诗歌学习较为枯燥,有畏难情绪。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向:视听结合、情绪调动以及开放教学时空,旨在解决诗歌难理解、易枯燥的问题。在文中,笔者也以自身的教学经历为例,充分说明上述方式的可行性,阐述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最大限度地实践上述理论,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诗歌教学课堂中参与进来,徜徉在词韵歌赋之中,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苏版课标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设有三个诗歌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习鉴赏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初步把握古今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首先要理清诗歌发展脉络,从总体上把握每首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思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其次是通过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喜爱古诗并真正地进入诗歌世界中;再次,以点带面,纵横对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四,借助电子课件,扩大课堂信息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更加强调个性和提倡创新,培养发展型和创造型的综合人才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构建课堂新模式,寻找教学的突破口.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质疑、通过学生联想使课堂充满历史思想、以及让学生学会求证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本文就从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联想、求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习圈是一种起源于瑞典的民众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的教育方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非正规学习的形式被称作"大众成人教育"。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习圈"的"三·三"式课堂管理模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实现课堂管理的最大效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回归课堂,从强化朗读背诵,顿悟情感内涵;注重熏陶点拨,培养能力素养;鼓励自主探究,解放学生思维;认清学生基础,确立教学起点;实行阶段引导,提升教学效率等五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行,读写结合高度融合的课堂活动替代了传统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读写结合高度融合反映在统编教材上便是古代诗歌鉴赏与文学短评写作的有机融合,回应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要求。文学短评的写作与学生以往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是一脉相承的,而学生对于诗歌本身鉴赏的独立思考形诸笔墨时,又可深化、提升其审美与鉴赏的能力。文学短评写作与诗歌鉴赏之间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借助文学短评写作这座桥梁,即可通往古代诗歌鉴赏的彼岸,以推动读写结合活动的高度融合,推动古代诗歌鉴赏课堂向深度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