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2.
杜甫《咏怀古迹》是一组怀古名作。这五首诗作虽不一定为一时之作,但编排次第前后关联,颇具匠心。细细品赏,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杜甫身处衰世,尽忠无路,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同时,对一些注家的诠释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杜甫(721-770)一生爱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是他这种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安史之乱的动荡现实却使他难以施展这一政治抱负。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山河,他渴望统一,渴望安定,这种渴望进而转化为对三国时诸葛亮那样的军事天才的仰慕,他在诗中多次咏怀诸葛亮,有着深厚的诸葛亮情结。公元759年底,杜甫逃出叛军包围的长安,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筑草堂定居。…  相似文献   

4.
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杜诗很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有位评论家说,人未到四十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沛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无法感受诗人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以"咏怀"为诗之一类,当以《文选》为始,《文选》"咏怀"类诗作三题十九首。体现了编者的选录标准,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研究其标准,并且挖掘出《文选》"咏怀"诗有题材模糊、背景难寻,情感真挚、旨意隐晦,思想深刻、格调高远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6.
古代咏昭君诗有数百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之作。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自居易《青冢》,王安石《明妃曲》,马致远《汉宫秋》,均为传世名篇。综观众家诗作,有的抒发情怀,或言昭君怨,或言  相似文献   

7.
“久居巴子国,屡入武候祠”。诗圣杜甫一生景仰诸葛亮。他客居巴蜀时,曾多次瞻仰武候庙祠,凭吊蜀汉遗迹,,并在《蜀相》、《武候庙》、《八阵图》、《夔州十绝句》、《谒先主庙》、《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中,以切情沉郁的笔触,直接间接地歌颂了诸葛亮的历史功业及其人格。唐代宗大历元年,诗人在夔州写了一首七言古体《古柏行》。诗云:  相似文献   

8.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通过渲染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认为他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将他的失败归为天命塑造了智圣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和后主刘禅的关系,提炼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的品质,塑造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形象;通过描写诸葛亮志在恢复汉室,与天命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在上天面前他注定失败这一不可调和矛盾,刻画了悲剧英雄的诸葛形象;采用比拟手法,以物喻人,塑造了神明般的诸葛形象。杜甫塑造出如此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基于他晚年生活在成都、夔州两地,有机会探访相关诸葛亮遗迹,感受蜀人对诸葛亮热爱;诸葛亮北伐大业未成的功业"残缺美"又激起功业上同样不得意的杜甫强烈共鸣;杜甫不自主将诸葛亮作为自己形象代言人也需要将诸葛亮提升到一个高度。杜诗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定型化了诸葛亮形象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他五言古诗中最具盛名的作品之一,和《北征》可称姊妹篇。两诗异曲同工,先后辉映,突出地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是年十月,在长安困守了十年的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从八品小官,职务是看守兵器。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通 《学语文》2009,(5):12-13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板书)。“咏怀”是歌咏怀念,“古迹”是谁的遗迹?  相似文献   

14.
今年高考试题全国卷中有两道以诗作题干的选择题,该题看似考文化内容,实则用意在以诗证史,诗中有史。考查从诗中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笔者拟六题,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例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例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诗圣杜甫的名句,诗中歌咏的女子是A.细君公主B.王昭君C.文成公主D.金城公主例三:诗圣杜甫的名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A.周瑜B.孙权C.诸葛亮D.曹操例…  相似文献   

15.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曾祖依艺作河南巩县县令,因迁居巩县。诗人就是在巩县出生的。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曾为武则天所器重,父杜闲当过兖州(今山东省磁阳县)司马和奉天(陕西省乾县)县令,可见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 (《进雕赋表》)的官僚地主家庭,享有免租税免兵役的封建特权:“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光县咏怀五百字》)。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对他影响比较深,这在他的诗作中时有流露。  相似文献   

16.
本从查慎行咏怀诗尤其是仕宦时期的诗作入手,通过对其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分析,阐释其咏怀诗厚深婉屈的思想意蕴和化内涵,透析其艺术品格和美学风格,展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心路及其创作对于后世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深挚同情人民,无比热爱祖国,平生最渴望施展才华来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他最敬仰的人物便是诸葛亮,常以之自许,所以这首诗自然选取诸葛亮为咏叹对象。诗的前两句,用词明白如话,句式对偶严谨,巧妙而凝练地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功业:一是帮助刘备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百姓的忧虑,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怀千古的英雄志。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以他的五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作的内在情怀。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人物的事迹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也出现了很多佳作。下面撷取几联,供同学们欣赏。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所撰。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联吴抗曹,天下三分”的政治策略: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天下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20.
诗圣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是我国艺术宝库、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杜甫的心路历程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杜甫心里,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便是他诗中的家国情怀。教师可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来讲解杜甫的诗作,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杜诗的特点与思想内涵,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杜甫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