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文言文时,常常碰到句子里某一个常见常用的字,从意义上讲,不管本义还是引伸义都讲不通。查看普通字典,也得不到解决。仔细推敲,读读字音,看看字形,好象跟另一个字的字义相同。如“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按字义讲,怎么也讲不通句意。用“邀”来代替,整句意思就讲通了,因为“要”通假“邀”。如不加注意,就会望文生义,误解原意。学生口头或书面翻译时,遇到通假字,更  相似文献   

2.
第一节词义和用法的推断与辨析一、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常用方法方法一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例:(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不。(《愚公移山》)(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劝学》)对通假字的语义推断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通假字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如“孰”与“熟”;二是音同或音近而且意义也…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到币说》里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如果把“受业”解释为“接受学业,跟随老师学习”,或者把“受业”理解成“学生对老师的自称”,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受”应该为通假字,其本字应为“授”,“受业”的意思为“教授学业”。  相似文献   

6.
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阎典史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又七千,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课本上对其中的“无虑”注解为:“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显然这是把“无虑”两个字拆开当成两个词来讲了。就是说:“无”即“无须”,“虑”即“计虑”。但是这种讲法当置入其语境中时是讲不通的,于是课本编者不得不再给它硬添上一条“就可  相似文献   

7.
通假字是中学生学习文盲文的一个难点。不少同学采取的方法是“背”。背,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对那些未涉及过的通假字,则又无能为力了。对此,我们可采用“不‘通’,则‘通”’法进行剖析。所谓“不‘通’,则‘通”’,就是说在解释、翻译文盲句子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汉字,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讲不通时,那么,那个汉字便是通假字。反之,“通”,则不“通”。现以一道试题为例说明。下列各句中有通仅字的一组是①执政费义②韩子亦无几求③一共一否,为罪滋大④恃此质誓,故能相保⑤敢求玉以激二罪A①③L③④C.@@D@@门995…  相似文献   

8.
[考点解说]“语境”即语言环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文,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义起着限制作用,使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之间有不同的语义;它对语义起解释的作用,由于有了上下文,“不通”的可以变通,不合理的可以变合理.二是情境,一般指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能够根据语境正确地辨析词语的音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在读音中辨析,在例证中认知,在结构中把握。  相似文献   

10.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1.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与语恒运用相关的语恒现象,语境对特定的词语或语段的意义会产生影响,它可以限制对词语、词组及句子可恒有的种种解释范围。语恒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同翻译密切相关,译者树立语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通假,一般人们认为是古籍中音同或音近的文字之间的临时借用,实际上,通假并非都是临时的,它有临时和流行的区别.临时通假字的地位比较低,而流行通假字的地位相对较高,基本上已经跨入了规范字的门槛.  相似文献   

14.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说说通假字     
何谓通假字?简言之,通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假字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又称同音通假。这种现象类似现代人写别字。所不同的是写别字是个人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乎规范的字,而用字通假,则是用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中,将陆游《示儿》诗中“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元”定为“原”的通假字。我认为这两个字并非通假,而是同义词的运用。古字通假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句子中按借字的词义去理解句意根本讲不通,必须按本字的词义去理解。如果那个词本身就具有那种义项,就不能算通假。  相似文献   

17.
桂馥为"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在征引古籍佐证《说文》的过程中,解释并记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古今字以及通假字,他所说的异体字主要包括变体、或体、别体和俗体字等;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主要是指古今时代用字的不同;对于通假字,桂馥通过大量文献的考据较自觉地从音转的角度来看待通假问题,抓住了音同或音近是通假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在很多语境中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一、通假一般来说,如果直接按本意读不通的字便可能是通假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讲清知识是很重要的,但还要练,要帮助学生通过练来把知识学到手。讲,是练的前提条件;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必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练。 一、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我在讲古字通假时,在讲清什么是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应注意的问题和通假的类型之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它的本字:“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庞  相似文献   

20.
一、对词语的语境义的推断 要正确理解上下文.跳出词典义的限制,或者当尝试用词典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尝试语境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