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基本概念的比较Chemistry的基本概念:过去听说美国理科不重视概念教学,看来属误传。从教材的整个展开情况看,他们非常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而且用很大的篇幅对概念的形成、意义和运用进行表述。不重视概念教学的印象也许来自于他们没有“单质”这个概念,曾经多次听人说:“美国的化学书中连单质这个概念都没有”。美国的教科书的确没有“单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的“元素(element)”一词有时却兼具我们“单质”的含义;有时“实物(Substance)”一词又具有我们的“纯净物(化合物)”的含义;我们还发现他们经常把“原子”…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般人而言,数学家是一些“生活在别处”的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往往不为我们所知。曾经有一位“万民之上”的人物在回忆录中感叹,总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他的意思是在权力的顶点不能与周围的人交换心得。这是不难想像的。但数学家把他们的所思用最“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还是被我们视作天书———数学家的孤独,来自于他们不得不独自垄断数学语言。我说是的纯数学。它多数情况下未见得造福了芸芸众生,甚至根本看不到应用前景。我国人民广为传颂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属此类。它可以看成是人类智力的极限拓展,那些令数学家们无比激动…  相似文献   

3.
为了庆祝教师节30年,《上海教育》杂志特别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来自不同时代的一线老师。请他们谈一谈“我为什么选择做教师”。在倾听老师们真实的心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每个人选择做教师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在“老师”这个共同的名字下,爱教育、爱学生,才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去了英国,你就会发现很多令人吃惊的事情。但是不同的事情会使不同的人感到意外。在英国,人们靠路左边开车。来自希腊的Dimitri Poulos就认为这非常奇怪。他说“:我来英国将近一个月,但是在我过马路之前,我总是不记得看右边,总是看左边。”英国人在家里还继续穿鞋,来自日本的Hi-roshi Hasegawa却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在日本如果有来访者继续穿鞋的话,我们会认为他很无礼。”来自西班牙的Cecilia Vargas注意到了英国人之间非常奇怪的问候方式。“他们好像很害怕彼此接触,当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笑,看起来很尴尬。在西班牙,如果…  相似文献   

5.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自己优越感的外围人或看客,  相似文献   

6.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7.
一直很羡慕那些“走四方”的人,可以乐山,可以悦水,在山水的怀抱里呼吸;又或者,徘徊于历史的断壁残垣,发思古之幽情,在人文的气息里浸润……“外面的世界”所带给我们的,其实又何止这些呢! “行万里路”之所以可堪羡慕,就在于它能开阔人的视野,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而一颗睿智、开阔与包容的心灵,往往来自于旅途的丰富识见。更值得一记的是,高更在大溪地完成了毕生杰作;茨威格在巴西写出了巅峰之作;海明威的西班牙,嘉宝的好莱坞,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异域对他们来说,是灵感,是才情,甚至是神启的福地。有这样的幸运到别国一游的学生近些年越来越多了。他们有怎样的体验?他们有怎样的收获?且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文字一起去体验一番。  相似文献   

8.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者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物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9.
只注重外表是肤浅的。我们从小便懂得这一论点。但当记者问及“外表美有多重要”时,长相平凡的中学女生小利回答:我也说不清,总之,不好看会被别人说三道四,我的同学都喜欢讨论谁漂亮,谁难看,谁也不愿被别人说成丑人。确实,我们周围的人似乎都被漂亮的外表迷惑住了,一句话就是:漂亮不是万能的,不漂亮却万万不能。最直接鲜活的例子来自于影视明星们,他们漂亮、抢眼,并且被打造得过于完美,他们可以徒有其表,修养、资质、技能都可以“将就”,漂亮的他们拥有名誉、金钱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中国人为“赛里斯人”。“赛里斯国”即“丝国”,因为我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丝绸,所以他们才给我们起了这个名字。下面摘两段古代外国人对“丝国”的描述,读来颇有意思。 公元174年(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希腊史学家撒尼亚斯在他的著作中说: “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赛儿’……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蜘蛛八足,该虫亦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