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影响其前途与命运。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人的个性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追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工作方式等原因,往往缺乏对人的观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突出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传记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主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和文学成就。秦林芳的《丁玲的最后37年》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丁玲在"自由"与"革命"两种理念影响下的心灵挣扎,抓住了影响传主行为和创作的思想矛盾,使得丁玲的形象富于立体感。该传记资料丰富,客观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对同类传记写作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中的自由与学生个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中“自由”曾经被认为是不一致不顺从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国传统教育中缺乏自由。自由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密不可分,个性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个有创造力的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因此,现代教育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3方面构建一个自由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个性"思想,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探讨"自由个性"的含义。分析"自由个性"历史生成,"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阶段,"物的依赖"是第二阶段,"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所取代,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理论逐渐传入中国,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这是应时代发展要求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学说中这一珍贵的"自由个性"思想提供了契机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途径。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玲从崇尚独立、自由的"五四"人,逐步走进"左翼",进而卷入革命阵营的整个人生轨迹,说明五四精神与政治信仰成为丁玲生命情结之两翼,穿越于丁玲整个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从丁玲在延安后期的日记中,也可看出丁玲一以贯之的思想意识与个性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磨难并没有使丁玲的"个性"泯灭,而是被她刻意隐匿了。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统一性,以个性自由为前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自由个性是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75年来,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创作,而震惊了30年代的坛,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获奖而驰誉国际苑。可是在“反右’,风暴的浪涛里.丁玲竟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令人齿寒的“复仇女神”,从而湮没了24年。新时期丁玲复出后,丁玲研究才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将丁玲研究由“拨乱反正”而逐步走向深入;1986年丁玲逝世后,研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聚焦点上,去告别死去的丁玲,同时又去寻觅还活着的丁玲,让丁玲创作的“生命力”要在“承受过去.向着未来”的时代浪涛里,闪烁艺术美的火花。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影响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早期的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笔触、女性的意识和心理、对传统男尊女卑的极端反叛、莎菲型的女性形象及很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的互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富民强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丁玲写作发生的天然土壤;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与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互文性,其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扭结和缠绕,凝结为丁玲写作在大视野与小格局的冲突中所显现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论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重点放在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上。她通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维护和张扬了女性的独立人格。这既是丁玲自身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丁玲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象解读。对于中国女性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获得与高扬,以及人性的解放、提升与完善,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结构安排到人物的设置与刻画 ,都显示出农村阶级关系与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表现出了作者的洞察力与分寸感 ;在发掘农民的革命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农民的精神创伤 ;在农村巨变的社会题材中 ,展示出较大的心理空间。语言在大众化、生活化方面颇为成功 ,但艺术结构不甚均衡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编辑生涯尽管跨越半个多世纪,但每一次主编报刊的时间却很短,就好比一根长线上缀着的几颗珍珠.无论是在风云激荡的30年代的上海,激情燃烧的40年代的延安,还是在百废待兴的50年代和改革开放的80年代的北京,丁玲都曾置身于中国文学编辑实践的最前沿,为中国革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权威报刊的创办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丁玲主张报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能"以人划线",毕生致力于对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的培养和发现,勉力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办刊体制和方式--她的编辑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自我意识极强的丁玲无疑是一个最具悲剧意义的作家。纵观丁玲一生的创作与生活,表面上,她强烈的自我意识时而高涨,时而隐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环境怎样,其自我意识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种变异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创作。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对于作品追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实行大度与宽容的编辑方针,主张以文艺的形式对现实展开原则性批评.丁玲的编辑思想与政治要求潜存着裂缝.  相似文献   

20.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