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奂生和阿Q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农民典型,二者又表现不同.陈奂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民;阿Q则是辛亥革命前后乡村农民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不同,物质生活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丝毫掩饰不住中国农民质朴,憨实的本质.然冥冥中,总有份默契.陈奂生的自骄,阿Q的自负;陈奂生的“看得穿”,阿Q的“善忘却”.短暂的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4.
重新审视阿Q     
前言 :认为传统的阿Q精神说法不妥当 ,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 ,弗洛伊德有关文学作品“的升华作用”、以及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来阐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认为它是出于一种自慰、自卫 ,在一定情况下 ,是一种积极的、必要的心理宣泄的方式。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学士 ,还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 ,都应该有点阿Q精神 ,否则 ,人就会被压垮 ,这也是心理学所认可的。阿Q这个形象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传统的看法认为 ,阿Q是一个自欺欺人 ,欺软怕硬、善于健忘的形象。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  相似文献   

5.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阿Q典型意义之管见周发宝《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永放光彩的艺术珍品,阿Q是世界文学画廓中的著名典型形象。关于阿Q的典型意义,1987年版高中第三册《阿Q正传·预习提示》说:“作者通过阿Q这一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势...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消曾评价《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知名度很高的苏雪林女士也称《阿Q正传》具有“倾倒一世”的魅力。“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并说它已传播国外“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茅盾在《阿Q正传》只登到第四章时,就断论此小说“实是一部杰作”,并说“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无论是普通读者、朋友抑或是对鲁迅怀有敌意的对手,在政治立场上跟他互相对立的批评家或文学史家,都不得不被《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阿Q新传江苏考生“砰砰砰” ,土谷寺的门被拍得山响 ,外面有人叫道 :阿Q ,办厂去。同去 ,同去 ,阿Q忙奔过去。谁知没跑上几步 ,便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跟头 ,……于是阿Q醒了。现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于是未庄掀起了办厂热 ,王胡和小D都开设了自己的工厂 ,做上了老板 ,腰挂BP机 ,手捧大哥大 ,风光得不得了 ,见了阿Q ,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一想到这 ,阿Q就气愤 :“妈妈的 ,不就是个工厂吗 ,俺老Q也去办一个 !”阿Q还算是有商业头脑的人 ,他看见未庄的男女老少洗头时都用一种粘稠的绿色的像鸟粪一样的东西在头上涂…  相似文献   

10.
重新审视阿Q     
阿Q这个形象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看法认为 ,阿Q是一个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善于健忘的形象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必修 )教学参考书》( 1995年 12月第 2版 )第 71页 :“他的落后性集中体现便是‘精神胜利法’ ,具体表现为 :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欺弱怕强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方面。”这种说法一直沿用到今 ,它是从历史———传统 ,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因此阿Q一直都被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批评。当然采用传统的批评方法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据着…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前 ,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 ,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 :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 ,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 ;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 ,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今天 ,这篇小说被收入高中课本 ,既肯定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 ,也有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巨大变化 ,深入了解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  相似文献   

12.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分析方法除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外,还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下面以鲁迅和高晓声作品中的阿Q和陈奂生的形象分析为例加以论证。阿Q和陈奂生两个人物的刻画,作者都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农民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刻反思,用现实主义手法探讨"国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下简称《陈》文 )何以触目惊心 ?人们马上会想到主人公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 ,又自然会联想到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那么 ,有了著名的阿Q ,陈奂生又凭什么让人们注目于精神胜利法 ?作者又何以表现陈奂生形象的深刻内涵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 ,《陈奂生上城》为主人公的“精神胜利法”暗涂了浓厚的奴性色彩 ,并以突出个性、显现众性 ,个体和群体相互交映的方式呈现出来 ,酿成本文深刻的主题。陈奂生和阿Q在精神胜利法上心有“灵犀” ,但因其环境、性格、人生轨迹等的不同 ,其用于…  相似文献   

14.
布卢姆与阿Q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卢姆与阿Q于洪英本世纪20年代初,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里,出现了两个奇异的艺术形象。他们都以其貌不扬的外表,上不了台面的本领和一副访徨戚苦的面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震惊。他们一个是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一个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笔下的利奥波尔德·布...  相似文献   

15.
高晓声塑造的陈奂生人物形象今天看来仍觉有味。通过对陈奂生及宋老大、闺土、阿Q等形象的对比,得出精神和思想的贫因是更为可怕的事情的结论。要使富起来的陈奂生们解脱精神和思想的贫困,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意境浅识     
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家,往往以"欧洲小说"、"中国戏剧"评价中国戏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人刻薄地说:"中国小说一部半",即半部《红楼梦》,一部《围城》。还有人说,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而已,现代小说《阿Q正传》而已。这些议论尽管有失狭隘与偏颇,有一条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投煞青鱼”陈奂生大闹当代文坛,一时间,“陈奂生热”风靡城乡,家喻户晓。好事者也莫不揣之度之,以为既有“上城”必有“出洋”,好戏自然在后头。谁知,八二年后,陈奂生掉头回家“包产”,再不显山现水。然而陈奂生作为艺术形象,早已活在读者心中。他的故事远不只这些。何况八十年代的社会波诡云谲,这“投煞青鱼”怎安生得了!果然,时隔八年,种田大户陈奂生竟漂洋过海,应邀访美,重登“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18.
一些西方文艺理论家,往往以“欧洲小说”、“中国戏剧”评价中国戏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有人刻薄地说:“中国小说一部半”,即半部《红楼梦》,一部《围城》。还有人说,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而已,现代小说《阿Q正传》而已。这些议论尽管有失狭隘与偏颇,有一条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国民性是文化烙于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任何对国民性问题的真正思考都自然而然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映照文化特性。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庄禅思想,探析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的主奴根性和阿Q精神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阿Q式的革命”与阿Q之死●浙江省东阳湖溪一中许锡强伟大的作品往往逃不了被人误解的命运。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代表《阿Q正传》问世七十余年,其成就早就以伟大来论定,可就最大范围的读者接受而言,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有违作者本旨的。譬如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