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兰克·费希尔在《公共政策评估》一书中提出一种公共政策评估的新方法,即建立一个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多重方法论框架结构。这种评估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框架有四种讨论形态:项目验证、情景确认、社会论证和社会选择。[1]本文试图运用这种方法论框架对我国的“就近入学”政策进行评估。“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  相似文献   

2.
就近入学政策是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该政策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择校、适龄公民就近入学.然而,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生命力还颇为旺盛.现象的产生使我们不得不对就近入学政策进行反思.本文对就近入学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如若我们将择校合理合法化,将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也许我们的义务教育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失真成为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障碍。政策本身的规范、教育资源有限、政策相关者的博弈、监管不力等因素是导致就近入学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要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政策目标,需要规范就近入学政策,鼓励优势资源均衡流动,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加强落实监督机制,从而使该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充足的教育资源供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进一步提高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政府要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然而现实中各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难以平衡.为了舒缓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租购同权"政策被正式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引领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理论来看:公共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公平逻辑,体现了政策主体的公共表达、政策客体的公共效用、政策手段的公益导向;法理性是"租购同权"政策的法治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平等"是法理基础、"正义"是法理原则、"程序"是法理规范."租购同权"政策通过调节规范住房租赁,能够推进公共服务权益均等化、有效缓解随迁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对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择校与"就近入学"的冲突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择校从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儿童受教育权、法理和学校发展几个方面构成了对"就近入学"的诸多挑战。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择校与就近入学的理论分歧及其实质,目的在于协助政府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公共政策“城市偏好”的影响,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城市所有,其结果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两者在办学条件和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并有持续拉大的趋势。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既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实现,也制约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对影响公共资源在城乡间进行分配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教师政策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和合理配置,进而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合理性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失衡。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择校现象。从教育政策和儿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等几个角度来审视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择校现象,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姚继军 《中学教育》2020,17(2):52-60
既有研究表明,家庭背景是影响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就近入学政策的背景下,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居住地成为就近入学的依据,或会使得住房位置及其价格成为优质教育机会获得乃至教育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到目前为止,既有研究对优质教育资源获得过程中的“以房择校”机制揭示得并不充分.针对此,利用江苏省2016年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以是否获得优质小学入学机会为因变量,以样本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居住地住宅均价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南京市四个主城区11704个学生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近入学政策背景下,家庭背景对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居住地在学生优质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家庭背景优势可通过选择居住地位置的方式来影响优质教育机会的获得.因此,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阻断房价和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之间的联系,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者对就近入学政策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本文利用最优化方法论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分析就近入学政策,认为就近入学政策是全局最优的,同时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当前就近入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益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满意度测评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和问题,有助于政策的公民参与和有效改进。本研究针对西北五县的实证调查表明:目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和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公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和就近入学的满意度较低;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家长的满意度较低。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择校等教育公平与伦理问题。当前,人们对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方面,择校现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对教育公平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择校现象有负面影响,如扰乱教育秩序、带来教育腐败等。因此,对于择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择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规范择校行为,使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协调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近入学"既是英美等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实行的政策,也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秉承的办学思想。"就近入学"的宗旨已经由最初的扩大入学机会演变为保障受教育者公平的入学机会,虽然限制了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的权利,但是最大程度保护了适龄儿童和少年的受教育平等权。针对就近入学与户籍挂钩导致我国学区房价格畸高的现状,本研究认为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该规定的合理性,而是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包括制定校区划分的基础标准、公开学区划分过程,从长远来看,均衡和优化教育资源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原则是针对择校现象提出来的。针对择校存在的各种弊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加强公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希望遏制择校现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择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不应过多干涉家长的择校权。政府行为应体现出效率、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如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提供足够、优质的教育资源等,选择学校的权利则应交给家长。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应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均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短缺使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审视择校现象存在的深层社会原因,正视择校带来的不良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李慧  龙艳清 《现代教育科学》2015,(4):171-172,100
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新政解决择校乱象,但社会和学术界对于择校与就近入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为此,本研究将从剖析义务教育择校权利公平的有限性入手,分析择校制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同时揭示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择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择校过程中的权利爆炸将加剧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最后,提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择校的可能性及具体策略,包括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以遏制非法择校现象。同时,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从而最终实现对公平择校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8.
1.93%的就近入学比例李奕:之所以能够有93%以上的就近入学比例,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是一个重大前提。2013年的11、12月份,各区县就开始进行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包括教育集团、学区联盟,还有校区的年级布置,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优质教育资源联动的基础,2014年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才得以真正地固化和实施。2.九年一贯制,尊重孩子成长的链条李奕:实行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初中和高中的打通实验项目时,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选择学校,真正的含义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链条。所以九年一贯制和十二年一贯制,真正的指向是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对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禁止择校"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教育公平的目标有合理性,却不具可行性;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实施该政策,有悖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收费”现象的一般解释是,由于政府将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窗口学校和优质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由此引发了择校热。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择校收费”现象形成的政策根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