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特征和民族性质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内外根源。民族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民族固有的自然特征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内核;由民族性质所引起的民族问题,则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为的关系,而这种人为造成的民族问题也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特征这个基础之上的。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五位一体"理论恰好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中能够引起民族问题的内外因素,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了概括和引导、化解和消除,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民族定义不是普遍真理,而只是源于西欧历史的特殊理论,它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在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它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作用就是,启发和引导我们从语言、地域、经济以及心理素质去深入探索民族的本质——文化。民族是文化关系的“纽结”;民族的本质就在文化之中。文化是分层次的,文化的核心和深层本质,就是民族所以为民族的核心和深层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的保护和建设好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是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保护,促进“建设”与“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列宁提出了不发达的民族、非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 ;分析了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区分了民族同化中的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 ;提出了“各民族完全平等 ,各民族有自决权 ,各民族工人融合起来”的完整的民族纲领 ;把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联系起来 ,形成了系统的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把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前途 ,引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方向 ,提出了“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殖民地学说  相似文献   

5.
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日常语言行为的巨大差异,表现为中西方不同民族间的不同文化现象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本文阐述了中西方在日常语言行为方面的差异,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缘由和问题的提出 民族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民族地区又是一个以民族概念为中心的地域含义。一般意义上讲,每个民族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但它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又是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在我国,由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一个主体民族与众多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故而词意上的民族一般均指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也自然是特指这些地域内的经济。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在边远、闭塞、落后和贫困的地区,经济上相对来说极不发达,对中华民族经济总体上的滞后性很强,一方面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整体上的全面性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献数量、发表期刊、人才情况、课题分布、研究内容”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近些年在“人员投入、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跨地域跨学科的联合性不够、社会关注起伏较大、理论基础研究概念不明确”等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重点从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还在“联合、关注、生态、改革”等方面做了一定思考,希望能够在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灵魂,它根植于共同的地域、语言和心理.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境内各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许多有不同血缘联系的人们,通过地缘、政治、语言、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在不断融合,不断认同并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人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不断给予中华民族以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回,披荆斩棘、排除万难而不断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结合历史与现实,以西部为重点考察目标,以地域文化为切人点,从历史地理学和地域学两个角度去探讨和研究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同时结合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发展背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国内特点,以西部不同地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的结合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域体育文化概念,并对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地域体育文化模式进行理论构建与设想,以期为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中西古今”的路径争议,探究争议的源头,梳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科的健康成长。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考察了“土洋体育之争”投射出的中西和古今问题;研究认为,正是“洋体育”确立了“土体育”武术的体育身份,也为武术的科学化、教育化、专业化、团体化创造了可能,武术的科学化也促进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至今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超越土洋体育之争,就人类学视野而言,也正是土洋体育之争所体现的“中西古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长;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议题:对人的研究,对生活方式的考察,对生命活动的考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院校传媒教学改革涉及诸多主体及其关系,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该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为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教学改革提供着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理论启迪。就场域论视阈而言,民族院校传媒教学亟待实现三个融合:教师“功能性”与“适应性”的融合;学生“能动性”与“秩序性”的融合;教学场域“内生性”与“外延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当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与融合致使研究方法“跨界”。文章对案例分析、口述历史、体认表达等3种“当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当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案例研究目的不是单纯对案例的描述阐释,更为重要的是深层挖掘和理论建构;口述历史是史学工作者需对口述史料加以注释、认证、说明的成果;体认表达的理性化指“体认”应立足于西方认知理论的逻辑起点。同时,应聚焦于强化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完整,关注于研究问题之上选取恰当的研究方法,注重于围绕研究问题合理地选择和组织事实材料,专注于注重证据链的形成与研究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命题,更是学术观照现实问题的立足之本。通过梳理我国体育话语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认为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关键;从本体论、实践历史、分类学3个视角,初步回答了“什么是体育话语”基本理论问题;阐明了“扎根中国”是理论创新的目标与根基。研究在汲取新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共有历史话语、体育共同价值话语、体育共享和平话语”3个话语新概念、新场域;提出了基于“体育历史话语”“体育共同价值话语”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推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大体经历了3代作家既是历时性而又共时态的变化.五、六十年代即已在文坛上卓有建树的那一批作家是建国后云南的第一代作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意识为特征,为新中国的云南文学谱写了优秀的篇章.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成名的一批作家是第二代作家,他们的创作心理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状态,民族特色地域意识没有成为作品的意识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后,新崛起了第三代作家,有意识地背叛民族特色地域意识,强调主体情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理论阐释上存在缺憾,是否具有“世界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是否“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多只是一种可能,不是走向世界文学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的特征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拨地兴学”曾是中美两国历史上用于解决地方教育经费紧缺的重大举措,对发展两国教育起过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一,在国外也取得了成功。借鉴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实施以农补教,拨地兴学,既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对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一直伴随着“中西古今”的路径争议,探究争议的源头,梳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学科的健康成长。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土洋体育之争”关于中西和古今的问题;研究认为正是洋体育确立了土体育武术的体育身份,也为武术的科学化、教育化、专业化、团体化创造了可能;武术的科学化也促进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融合;本质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至今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超越土洋体育之争,从人类学视野来看,也正是土洋体育之争所体现的“中西古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长;最后,依据土洋体育之争的“古为今用”经验,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议题:对人的研究,对生活方式的考察,对生命活动的考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回顾历史是痛苦的。尽管历史上不缺少令人眉开眼笑的情节,但文学家的眼光不会在上面停留。这不是文学家的矫情或自寻烦恼,因为构筑历史大厦的基本材料就是悲壮和痛苦。我想,用这样的阅读心理去接近邓九刚的《大盛魁商号》,同样不会出错。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我不能不注意以人物为主导的具有自我生成性的“故事”,但是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由一系列人物故事所贯穿起来的一段过程,一段痛苦而悲壮的过程,一段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确曾发生过的“文明外溢”的过程。它本来有可能演成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史上光照日月、经天纬地的诗篇;但这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已经成为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将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视为整体,以价值链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从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在机理出发,探寻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驱动因素,并构建由“内驱力、外拉力、中介力和支持力”四种力量组成的民族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动力系统模型,以期为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程度高、民族间交流融合深入的时期,其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合食制”.唐朝科举制度盛行,门阀士族逐渐衰亡,平民阶层慢慢兴起;南北方民族大融合带来饮食餐具的变化;经济繁荣推动饮食制作精细化、多样化;受统治阶级的推崇,宴会盛行:这四个方面是唐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的指导性文件和文献回顾以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和谐发展历程、内在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事业经历了探索与推进、改革与繁荣、创新与融合三个发展历程;二者的内在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制度演进的主线逻辑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事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重要契机;研究得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失去大众生活的存在场景的外部问题以及无法满足大众对“美”的需求的内部问题。我国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谐共生发展应对策略是营造“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场景,以及选取优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健身项目,以“美”吸引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