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校长要以超前的眼光来帮助师生准备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数字化生存、发展与创新基础,着力构建数字平台上的现代学校。学校教育数字化有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提升的过程。当学校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学校将从被动地适应教育技术走向推动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以此来满足学校的内在发展需求。当学校教育数字化走向以教育的内在需求为主导时,其为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活力与促进学校教育变革的动力将是无限的。本文结合我校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实践,围绕“学校教育数字化必须以学校的内在需求为主导”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正在引发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学校管理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学校发展目标服务。当代学校管理呈现了新的发展走向,即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领导管理,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致化管理,从集权性的纵向组织结构走向分权性的横向扁平化组织结构,从规模化管理走向内涵式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研究关注的焦点,从教学与课程等局部层面的改革,转向关注学校整体的革新.在这个大背景下,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仅被当作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且成为一种崭新的学校变革方式,它将教师发展、领导角色、学校改善统整为一体,形成以学生学习提高为中心的整体学校发展模式.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变革历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制度与文化的完善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校变革的背景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政府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学校变革的基础是确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要求学校既不能完全受制于政府干预,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市场牵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不仅需要强调学校独立法人地位,也要完善学校内部的民主机制,促使学校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学校变革的形式已经由以前的单个学校的变革走向多所学校的合作共赢,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合作、大学介入式合作和学校自愿型合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变化向来是教育变革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形态的转变,往往预示着学校教育将走向新的阶段。因此,考察学校的变化便成为研究和预测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6.
学校中最重要的个体——学生,理应是引起和推动学校变革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学生却很难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从学理上分析,学生具有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可能性,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也是学校变革目标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就成为必需,“以学生变革利益为中心”的变革政策再设计以及提高学生变革能力是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东升 《林区教学》2008,(10):30-32
管理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导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强调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必然要求。现代学校管理变革作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管理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研究体系又呈现出新的态势。探讨这些新的现代学校管理变革方向,对于我们把握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改进的路径分析:学校领导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改进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学校改进关注点也从资源投入、课程设计等方面逐渐转向学校领导的过程.尽管已经有研究成果表明学校领导在改进学校以及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如何改进以及怎样做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从学校领导视角,通过分析已有的有效学校以及成功领导模型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四个学校领导改进的路径,期冀对我国学校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学校课程变革作为一种重大的课程文化重构活动或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或生成法则,不可违背、混淆和错位。处于"不自由"状态下的学校课程变革丧失了按其自身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存在着严重的去主体性、非自觉性等流弊与偏失。基于学科知识结构推行学校课程变革,实则把其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或法则简单等同或化约为一种机械强化受教育者内在心灵的个体化认知过程,而其所置身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文化脉络以及在心智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等因素则被淡化或忽视了。置于某种文化生态和文化语境,将学校课程变革的内在逻辑置换或建构为一种文化认同的逻辑,进而与此文化脉络相融合,努力把学校文化培育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是学校课程变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亟待学校变革,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协作关系的"U-S"式学校变革是一种重要的变革路径,它对于中小学和大学的发展各具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U-S"式学校变革要取得成功会遇到重重阻碍,但只要努力捕捉和创生"U-S"式学校变革取得成功的条件,即根据不同变革阶段及时调整变革策略、发挥"变革金三角"的关键作用、以学生的真实成长评价变革、创生变革过程中的意义与情感支持、实现"U-S"双方的文化融合,"U-S"式学校变革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校教育变革经历了从强调标准、关注表现,到以考试为中心的问责走向。问责制下的美国学校教育政策不断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质询,学生素质与学业成绩两者的相关性不断受到质疑;实践中教学被置于育人与追求成绩的两难境地;变革取向似乎又走向狭窄的技术主义倾向。目前美国问责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重构利益相关者间的责权关系;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动态评价;淡化问责的惩罚目的,强调责任分担促进教学提升。  相似文献   

12.
杨建华 《考试周刊》2011,(89):209-209
随着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本校的校本课程是《弟子规》,真正从思想上育人,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论学校道德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忠宇 《教育探索》2005,(10):69-71
学校道德教育既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进一步变革发展、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当代学生思想发展,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本身的发展都要求新世纪的学校道德教育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并使其呈现主体化、人本化、生活化、个性化、民主化、实践化、自律化、层次化、开放化和网络化等十大趋向:为此,必须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其一,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变得多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画面、音频、图片等,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可参  相似文献   

15.
学校实行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学校发展的任务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主线,重点抓好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发展方式要以渐进式、均衡式、跨越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在初级均衡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目标与状态描述,其核心是教育质量的优质与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变革来实现,而学校教育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变革应当选择文化创生的价值取向。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创生首先应当关注学生、教师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来谋划学校校本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当代教育改革思路和策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变化特点,我们可以窥见美国学校变革的以下意向:学校变革内容逐渐从单科单项变革走向系统整体变革;学校变革力量由政府推动走向全员参与;学校变革趋势表现为学校选择权和决策权日益扩大;学校变革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并体现变革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学校变革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多主体参与的任务。学生参与学校变革有利于实现学校变革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化解学校变革的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事实上,学生参与学校变革具有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学依据。学生参与学校变革应体现出全面性等特点,为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参与学校变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学校变革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多主体参与的任务。学生参与学校变革有利于实现学校变革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化解学校变革的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素养。事实上,学生参与学校变革具有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学依据。学生参与学校变革应体现出全面性等特点,为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参与学校变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学校组织视域下的课程变革应具有渐进性、情境性与自主性等特征,但实然的学校课程变革却表现出激进式、去情境化与依附性共存的特点,使学校课程变革呈现出形式主义、官位主义和反应迟缓等不适应课程变革的行为。学校组织结构应由紧密耦合或松散耦合走向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目标应从专注于知识目标的教学转向课程愿景的共同打造;组织参与者应由各自为政转向自主与合作相连通的组织文化的生成;组织技术从单一课程体系走向非线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校课程变革的深入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