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孔雀东南飞》,同学们在赞扬兰芝坚贞不屈,聪慧温柔的同时,也称焦仲卿为集孝顺、忠诚及反叛精神为一体的古代男子的典范。但他真配得上这些褒奖吗?《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大家都认为是焦母、刘兄这些封建大家长和无理的社会制度,联手造成了这一悲剧。但焦仲卿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对于焦母的棒打鸳鸯”他不敢反抗,只一味地委屈兰芝。作为媳妇,兰芝不便说什么,但他作为儿子,同时作为丈夫,也不去向焦母争取,这说得过去吗?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子汉该有的表现吗?也许大家会说这是因为他孝顺。但他这种惟命是从的做法只是狭义上的,这只能助长…  相似文献   

2.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开头的“兰芝自述”和兰芝刚还家时刘母的叨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识礼、颇有才情而又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好女子;从兰芝离开焦家之前严妆打扮的那段铺陈里,可以知道她是一个貌美如花、体态婀娜的妙龄女性。可是这样一个百里挑一的贤德媳妇,却无端地遭到婆婆焦母的百般刁难、指责,最终导致了兰芝“不堪驱遣”,自请还家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一对恩爱夫妻双双殉情的千古悲剧。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到《孔雀东南飞》一文,曾有一个疑问,兰芝被焦母所遣,会不会是焦母怪她没生小孩?当时觉得问题太荒诞,不敢问老师。后来自己当了语文教师,多次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读书百遍,有了些思考。中学时代我大胆假设,如今来个小心求证。我的观点是,兰芝被焦母所遣,表层原因是焦母所恶,即"我意久怀忿",但根源有可是兰芝未能生养(全诗未提及焦刘二人有子女)。"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  相似文献   

4.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  相似文献   

5.
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焦母关系———“贤媳恶婆”早成定论。但综观作品,笔者认为,兰芝焦母性格中都有其两面性,婆媳关系亦非仅止于此。传统观点认为,兰芝美丽聪慧温良识事达礼,知诗书懂音乐能织布会裁衣,婚后敬赡婆母、照应小姑、夫妻恩爱、行无偏邪。既然如此,何以无端招来婆母恶毒疯狂的嫉恨,并无辜被休呢?兰芝自己说得清楚:“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不堪母驱使”,屡次提到与焦母的矛盾是“孝顺”问题。兰芝是否孝敬婆母,历来众口一词,认为她是中国女性温柔贤慧的典范。而实际从作品看,兰芝是一个外柔内刚、抗争性很强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刘兰芝离开娘家时为何要精心打扮?《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刘兰芝要离开丈夫家时有一段对她着装打扮精心细写的文字,无论是其打扮的认真态度,还是所穿之物、所佩之饰,俨然初次婚嫁一样。一个被休女子这样的行为让人理解不了。那么,刘兰芝究竟为什么要这样精心打扮?从紧接着的情节看,兰芝"严妆"后是要与婆婆、小姑告别的。衣衫不整就去见婆婆,这是对婆婆的不尊敬。从全文看,刘兰芝是很注重礼仪的,即便在就要离  相似文献   

7.
被王世贞誉为“长篇之圣”(《艺苑卮言》卷二)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近代以来被认为是揭露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罪恶的。然而,有人认为它并不反封建,理由是兰芝的被遣以致最后焦、刘殉情的悲剧皆因兰芝与婆母关系不和而起,而婆媳关系不和并非封建时代特有。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首先是因为刘兰芝被遣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焦仲卿的母亲便被当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但是 ,我们却忽略了是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个重要的细节。从诗中来看 ,焦母虽早对刘兰芝不满 ,但她并没有明确宣布要遣兰芝回家 ,也就是说虽早有婆媳之间的磨擦却还没有发展到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程度。实际是兰芝首先发难。她的主动求遣成了矛盾完全激化的导火索。按理说 ,一方面兰芝要求被遣 ,另一方面 ,焦母也早有此意 ,岂不是双方乐意皆大欢喜吗 ?因为这样兰芝可以脱离苦海 ,焦母又可除去“眼中钉”。但是 ,为什…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圃》2002年第五期刊有叶群英同志的文章《兰芝被遣为哪般?》(以下简称叶文),文章通过综合比较,先排除了“四德”中的后三项,从而确定问题出在“妇德”上,又进一步说是因为兰芝“不顺婆婆”,随后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中的例子。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问 :焦母把兰芝赶回娘家去 ,算不算离婚 ?如果不算 ,兰芝就不好再嫁 ;而如果算呢 ,仲卿还想把她接回来。总之很奇怪。兰芝的哥哥劝她改嫁是不是比较民主 ?但是这家伙很势利 ,令人反感 ,这是怎么回事 ?答 :现代的结婚和离婚都是当事人的事情 ,“汉末建安中”不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所谓“婚姻”是指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礼记·昏义》说“昏 (婚 )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当事人处于被动状态 ,不过是“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的一个环节 ,所以自己不能作主。两个家族建立了通婚关系就叫做“婚姻”…  相似文献   

11.
春之声     
喜欢门德尔松的《春之声》,每一次,都能从里边听出春的气息来。的确!那灵动的钢琴,不正是跳跃欢腾的春水吗?那舒缓的小提琴,不正是绚丽华彩的春花吗?那激越的合鸣,不正是春来时万物的复苏吗?《春之声》,自然的《春之声》!每一次听《春之声》,我都会想起两位如春花般的女子。一个,是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她有着傲人的美貌,以及一颗深爱着情人的心。即便沉疴在身,她依然活泼、微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遣,源于她和焦母的矛盾.人们同情兰芝的不幸,总会油然引起探究她俩何以产生矛盾的兴趣.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兰芝性格执着,有决断,不向蛮横的高压手段投降,因而和要保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的焦母产生了矛盾,于是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罪名遣归了.我以为,这固然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但是观其自幼“诵诗书”、“知礼仪”的教养,观其自述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经历,她是处处按照礼教的要求行事的.只是在自知无力挽回被遣命运的情况下,迫于愿作孝妇而不可得,她才起而反抗,因此反抗不是导致她被遣的主要原因.读诗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所叙写的是汉末实事.这启示我们:要探讨兰芝被遣的主要原因,就必须首先弄清这首诗产生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讲解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南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不论是备课前还是上课后,始终有几个疑点在脑海中回旋,一是兰芝从初来到驱遣,小姑的年龄问题;二是兰芝被遣回家后,先后到底有几家来提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特别是已婚女子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夫家对媳妇稍不顺心,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将其逐出。被称为儒家经典的《礼仪·丧服》中就有所谓“七出”之说。这“七出”的大意是:妻子不生育可以“出”,妻子说话罗嗦(一说为“私蓄财产”)可以“出”,妻子淫佚可以“出”,妻子不孝顺公婆可以“出”,妻子妒忌丈夫的小老婆可以“出”,妻子有病可以“出”。统观全诗,只有一条与兰芝对上号,这就是兰芝没有生育。如果仲卿与兰芝有子女,按常情,诗中会有描述的,然而恰恰找不到丝毫痕迹,倒是有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优秀的一首长篇民间叙事诗,其中不乏精彩的段落。“新妇起严妆”一段便是此诗的亮点之一,历来为人称道。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家对这一段铺陈描写的理解很不一致。《教师用书》上认为作者详写兰芝离家时的打扮是为了描写她的美和从容镇定。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有失偏颇或流于浅显,值得商榷。因为以上看法忽略了诗中所塑造的兰芝的性格。其实作者总是在诗中有意无意地强调着兰芝极具尊严感,自尊得近乎骄傲的个性,这样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尊严与礼仪看得重于一切。把这种心态透过服…  相似文献   

16.
丁毛同志在《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之众说与我见》(《中学语文》93年第1期)中认为:兰芝遭遣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触犯了“七出”的第一条。丁文的这种“无子说”,较之于丁文所否定的“越礼说”、“情爱说”等,笔者则更不敢苟同。兰芝年方二十,她究竟有子无子,我不能妄作推断,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推断。但如果断言她一定无子并把无子视作她遭遣的直接原因,窃以为于情于理,多有悖逆。“在封建社会中,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所以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丁文的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若立足于这个基点来考察兰芝的遭遣,就会发现许多纰漏:第一,兰芝无子,罪在该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当然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二○九页) 究竟是“我(焦母)对她(兰芝)”还是“她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代父去从军”的勇敢的决择。  相似文献   

19.
《奥德赛》里的女妖站在喀尔克岛上,用歌声把过往的俊水手迷倒,再温柔一刀。假如董桥是位女子.假如她这会儿也站在香江边上教吹萧的话——我便也要学小晏, “拼却醉颜红”一回了。天下竟有如此勾魂摄魄的女子! 她说她的文字用肉做的,我不知道她的肉用什么做的?但,这个人的荷加兹曲线无疑是最美和最体现东方神韵的。她从觥筹交错的酒会上出来,有些醉了,凭一丝阑珊意兴独行。可是夜幕下,一路上,一重烟幕一重雨又都忍不住幽泣,微醺的她照样媚笑着偷吸走它们的精华! 紧接着躲进书斋修炼。进入文字里缠绵了。说也奇怪,她还是飘过洋的人,偏偏方块字一到她那支笔下立马显得道行更深了。以《聊斋》人物作比:难道这些文字不兼有婴宁的笑、翩翩的幽娴和聂小倩的幽峭吗?  相似文献   

20.
对《孔雀东南飞》诗中"府吏见丁宁"之"见"的用法和意义,众说不一.一说这里的"见"表被动,全句之意是"府吏被(兰芝)嘱咐".这样讲府吏就是动作的受事者,兰芝即是动作的施事者.但从作品中焦刘离别对的谈话和府吏对兰芝说的"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等内容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不是兰芝而是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