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  相似文献   

3.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牟,其人之有无,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且有失实之处,成为一个悬案。依据新发现的博爱《李氏家谱》及实际考察所获得的材料,李牟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他的父亲李自奇为拳师。他出身秀才,能文能武,加入李自成军后为将,与堂兄李岩同时遭李自成冤杀。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5.
杜甫于公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但史书记载他常自称“京兆杜甫”,不少史籍又说他是襄州襄阳人。这是从何说起的呢?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公元二二二—二八四年)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智勇多谋,才高善战,被时人誉为“杜武库”。他懂  相似文献   

6.
秦晋淝水之战,曾被毛泽东赞为“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它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很值得深入探讨。 在这次战役中,曾在秦军的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的朱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河南信阳人,《晋书·朱序传》记载:“朱序字次伦,义阳(今河南信阳)人也”。序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朱焘很有才干,曾任西蛮校尉、益州刺史等职。朱序本人亦世为名将,曾任鹰扬将军、江夏相,予州、青、襄州刺史等,东晋孝武帝宁康初年,拜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孝武帝太元三年(三七八  相似文献   

7.
赤壁怀古     
<正>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亲率20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在诸葛亮的说服下, 与刘备结为同盟,派都督周瑜统军5万雄踞赤壁,与屯守乌林的曹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死地,远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不同的记载,以后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成了一个谜。《明末记事本末》、《平寇志》《明季北略》、说李自成死在黔阳罗公山,《罪惟录》,《何腾蛟传》说李自成死在辰州九宫山,《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始终录》、《所知录》、《西南纪事》和《明史〈李自成》》认为死在通城九宫山,而《烈皇小识》《通山县志》等则主通山的九宫山。近年来对于此事又有不少讨论,但归纳起来以“通山说”和“石门夹山为僧说”为最,现述如下。“通山说”最早记载李自成死地的是(清)和硕英亲王阿  相似文献   

9.
吴襄,字两环,明宁远总兵吴三桂之父。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武进士,累官至都指挥使、总兵之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中军营都督之职降于李自成,最终被李白成杀害。但是,由于史籍记载混乱,以致吴襄被害于何时、何地说法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史料加以分析,以求弄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虎吼雷鸣马萧萧》(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中的最后一节.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天,李自成领导农民军取得了商洛山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乘虚从陕西武关突围,把队伍带到湖北兴山一带,准备与张献忠部会师,共御官军。不料张献忠在其义子张可旺和军师徐以显的煽动下,决定趁此机会将李自成部吃  相似文献   

11.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之前,曾在河南地区取得巨大的胜利。现在来探究有关这一胜利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意义:其一,李自成起义军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占领西安,次年2月初渡河东下,夺取北京。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于3月19日攻占了明帝国的统治中心——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残暴统治。猛然看来,这样巨大的胜利似乎得来甚易;其实,这次胜利只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反明斗争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以前,起义军曾和  相似文献   

12.
袁时中是明末小袁营的领袖。他和李自成的关系,由于史书记载的简略和歪曲,所以有许多地方令人模糊。在这里,拟就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并试作初步分析,以就正于同志们。袁时中是河南滑县人,农民出身,自幼勤劳,体格健壮,膂力过人,并学得一手好武艺。由于官府和地主荒年逼征,没有办法,便逃荒到开州(河南濮阳),靠乞食度日。崇祯十三年(1640年),豫北的灾荒也更加严重了,就连封建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这  相似文献   

13.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一罪惟録与后明韩主在反抗统治阶级的虐政苛敛,残酷压迫剥削下,所掀起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李自成领导下,于一六四四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了明朝地主阶级统治政权。这时候,连年对明朝侵略的满清统治集团,看到了农民军的佔據北京,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阻力,认清了农民革命军,是他们的真正敌人。恰好这时候大流奸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满清侵略者遂在除暴安民和替明帝雪耻的伪装面貌下,进兵攻击农民起义军,洪承畴、吴三桂一般汉奸们,引导清军,击败农民军。使得入北京不过一个多月的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侵略军更追击农民军,攻佔了晋陕鲁豫,李自成由陕入襄阳,走武昌,在清军继续追击下,於一六四五年(顺治二年,弘光元年)行军至湖北的九宫山,被地主武装猝击而死。张献忠也於一六四六年在川北於明军反攻,清兵夹击下战死。随着李自成、强献忠的死亡,农民军的溃败,满清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奄有了华北,扼制了长江流域,随时可以更进一步进击,在这种严重情势之下,人人感到民族危亡迫於眉睫的威胁,原先抗拒农民起义军的地主武装,到此时多转变为保家卫国抗御外侮的队伍,广泛的民从,更成千成万的,纷纷参加了民族的斗争,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也在反清復明运动高潮下,改变政策,转变为反抗满清的民族自卫劲旅,在明末民族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旧来一般人对於晚明政府的抗清运动,除了鲁王监国,不建号称帝外,只知有弘光(福王)、隆武(唐王)、永历(桂王)三朝,至於为李自成余部所拥戴,以定武纪元的后明韩王,却不为世所知。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有查(?)佐罪惟録,係海内孤本,自商务印书馆选入四部业刊,市肆方见流行,书中有韩主纪,並在桂王纪、监国纪中都分书定武纪元,在诸王列传韩意王松傅中也有韩王居房山,改元定武的记载,都是很珍贵的史料,在其他史籍见不到的。  相似文献   

15.
袁时中是明末农民战争后期起自河南地区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初,与李自成起义军合营,共同对敌作战,给与了明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但到翌年(1643年)五月间,两部农民军发生冲突,结果袁时中被杀,他的所部也併附于自成。什么是引起这次併杀事件的原因呢?这次併杀事件又属于什么性质呢?王兴亚同志在《李自成与袁时中的关系问题》(载《历史教  相似文献   

16.
“明末农民战争”一节,关于李自成攻占西安的时间,课本导言为1644年(第197页),正文为1643年(第200页)。笔者认为1643年正确。《明史·李自成传》载:“崇正十六年冬十月,自成陷潼关,遂连破华阴、渭南、临潼,旋占西安”。《辞海》“崇祯年号”条为:1628~1644。可知崇祯十六年为1643年。按常识,旧史书记载时间皆用旧历,此“十月”即为旧历。换算成公历为1643年11月左右,绝无可能为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应为1643年$陕西省千阳中学@王建军$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张兆明  相似文献   

17.
记述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许多史籍中,例如《明史纪事本末》、《绥寇纪略》、《国榷》、《怀陵流寇始终录》、《平寇志》、《明史》等等,都明文记载李双喜、张鼐皆为李自成的义子(或养子).关于李双喜的事迹,史载仅偶见之.至于他任何官职?本名是谁?下落如何?史书皆不  相似文献   

18.
吕梁山农民起义军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在清军入关后,他们投入了抗清斗争。1644年吕梁山区起义军首领王刚随李自成西去(李自成即在吕梁开始起义的),另一部分农民军以任亮为首,坚守山区。他们在1648年发动猛烈攻势,华北各地人民起兵响应,任亮所率吕梁起义军于次年攻克五十余县,几乎光复全晋。他们成为抗清斗争高潮中的一支主力。至1668年清政府一面实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突厥语文献、波斯语文献及汉语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辨析、比较和相互印证,首次对乌古斯部族诸部落的得名原因、分布区域、活动迁徙情况及其与现代各有关突厥语民族的承继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已往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回鹘诸可汗名号前所加的Kyn(汉文史籍中作“军”、“坤”或“君”)和Aj(汉文史籍中作“爱”或“蔼”)等词为其自然崇拜的标志。本文则认为Kyn和Aj的使用和自然崇拜全然无关,而是专用以标示其所属支系的(亦可理解为祖先崇拜的标志)。本文的研讨,对于促进突厥史、回鹘史及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封建史籍里谈到清朝初年抗清斗争时,常常过分地渲染了南明政权和江南地主豪绅抗清派的作用。历史事实却表明,在长达二十年的大规模抗清斗争中,真正的主力是由起义农民组成的大顺军和大西军。李自成亲自指挥的山海关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从此揭开了抗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