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机关当参谋时,喜欢写点东西,一年下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5篇。去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基层担任连长,我所在的连队人员、机械多,经常担负大量的公差勤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专门的时间写稿子,忙里偷闲写了一些,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研究理解的不深不透,稿件质量不高,半年下来,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  相似文献   

2.
李茂峰 《新闻世界》2004,(9):43-43,63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级党报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报道,《蚌埠日报》及时开辟了“聚焦三农,力促增收”、“小康路上领头雁”等直接反映“三农”的专栏。为了使“三农”的报道更深入扎实,可见可感.蚌埠日报社总编缉刘学海亲自策划了“春耕见闻”栏目,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我与农民同  相似文献   

3.
从1992年以来,我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刊播各类新闻稿件近千篇,连续4年被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沉到基层抓“活鱼”。我是焦作市山阳区人武部的专职报道员。1983年退伍回乡后,一直在外干临时工。由于在部队时爱写写画画,经常也有些“豆腐块”见报或被广播电台选用,1991年底,我被推荐到山阳区人武部任专职报道员。我喜欢深入基层,经常与基层武装部的同志和民兵们打交道,认为只有和基层的同志打交道,才能发现新闻线索。我乐于坐夜,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因为我觉得只有坐夜才能写出好稿。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基层与群众对每个新闻工作者来讲,都是情感之源、报导之本、思想之根。基层发生着最感人的新闻事件,有着最美丽的风景,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着锻炼的舞台。在新闻界,通常用"抓活鱼"来形象的形容新闻稿件的生动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水中的鱼是在一直游动着,要想"抓活鱼"就得费一番功夫,只有练就一身真功夫,在思想上做到愿意去抓,才能抓得住、抓得牢。当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更多的基层记者俯下身子,走到了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饱含深情的书  相似文献   

5.
抓“活鱼”     
搞好经济宣传,是当前新闻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也是新闻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事情。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谈了有关经济宣传的意见、想法和作法。希望大家多来稿,出主意,想办法,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6.
储永志 《军事记者》2002,(11):48-48
我是南京军区驻闽某部一名基层摄影干事。屈指算来,我从事军事摄影报道工作已逾6个年头,先后有500多幅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法制日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6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影赛中获奖。这一切得益于我能充分运用自身相对优势,独辟蹊径抓“活鱼”的招数。作为一名基层军事报道员,同全军、战区记者在“武器装备”、活动范围、新闻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但我们也拥有专业记者的相对优势。我们身处基层连队,每天面对一线战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脑海,对他们的姓名、爱好、年龄、特长我…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要善于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 新闻之所以姓“新”,主要是指“时效性”强。过时的新闻就是“旧闻”。通讯员怎样发现“活鱼”呢?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线索,就要抓紧采访,快速成稿和发稿。 1993年8月11日,河北省黄骅市市委副书记李德伦和人大主任一行3人来到沧州输油处找党委书记兼处长高河东和副处长徐进,为感谢这个处支援黄骅经济建设,在黄骅开发区建了一座加油  相似文献   

8.
不少新闻界的行家里手在谈采访体会的时候,都强调“要到第一线去抓活鱼”。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贵在鲜活,这话当然是经验之谈了。但我最近在鱼市上转了几次,受了些启发,再来回味这话,就觉得还有些不完整,只说对了一半。西安有个炭市街,是全城有名的菜市,鱼也多,所卖之鱼,有草鱼、鲤鱼、蟮鱼、团鱼等,当然也有冻鱼、鱼干、鱼罐头之类。但最能招徕顾客的却是装在盆里、桶里、缸里欢蹦乱跳的活鱼。捞一尾上来,尾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抓活鱼"。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能不能抓到"活鱼"、抓没抓住"活鱼"、抓出了什么样的"活鱼",是考量其能力、业绩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以下简称《考上大学》)这一新闻,去年8月8日在《江西日报》第一版刊登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社8月14日向国内外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全国30多家报纸转载了这条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转播了。新华社《新闻业务》周刊去年第35期和36期连续两次对此稿进行了评述。又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王求晓夫妇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封赞扬信件。在此稿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应贵刊之约,谈谈自己的采写过程和一点体会。我1968年大学毕业,196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战线度过了22个春秋。其中在江两日报驻九江记者站工作了14年。长时间在记者站工作,使我养成了“爱动、好走”的习惯,一有机会就到基层走走,遇到好的报道线索就深入采访,抓点“活鱼”回来。《考上大学》这条“活鱼”,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下面碰上的。  相似文献   

11.
红河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全体采编人员以作风转变带动文风转变,使党报新闻宣传的聚焦点更加关注民生,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红河州的主流媒体,《红河日报》党组、编委会高度重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提出了"走  相似文献   

12.
红河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全体采编人员以作风转变带动文风转变,使党报新闻宣传的聚焦点更加关注民生,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3.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14.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16.
17.
有前辈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记者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记者只有不断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亲身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切感悟时代脉搏,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我在浙江日报从事旅游报道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专门采写旅游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深感做一名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坚持不懈追求特色、善于捕捉“活鱼”,惟有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勤跑多走抓“活鱼”脚底板下出新闻,旅游记者尤其如此。20多年来,我已经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为采写…  相似文献   

18.
胡祥修 《新闻前哨》2003,(11):50-51
尽管我们提倡记者多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开展直接的调查研究,反对记者“泡会议”,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记者参加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事实上,在机关“听会”,与走下去调查研究,往往并不相互排斥。因为了解了上情,才能吃透下情。我们在会议上获得新闻线索,是进行深入采访,形成新闻报道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与文字记者或电视记者相比,“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会议、年终总结会场等场所不宜涉足,不能哪条“河”都趟、什么“鱼”都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独具慧眼,投身到“新闻之河”去抓别人不易抓到的“活鱼”。  相似文献   

20.
好的新闻,人们形象地将其比作“活鱼”。作为通讯员怎样才能抓到“活鱼”呢? 我的体会,首先是要留心。记得1986年新棉上市前夕,如何解决农民售棉难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从伍洛镇解决售棉难问题的众多措施中,觅到该镇改用电脑售棉的新方法,立即到有关方面进行现场调查,便写成了《云梦棉花收购普遍用上电脑》的消息,很快被两家报纸采用了。二是要注意“飞鱼”。一次,有位农民到办公室反映办企业的事,闲谈中他露出一句:“唉,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