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2002,(2)
编者按:《少年月刊》是陕西省知名品牌期刊,是进入国家“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之一。作为全省唯一的一份少先队队刊,她有着一系列光荣的过去,在中小学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在全国少儿报刊协会组织的评比中每年都有好稿入选,本年度又有两篇稿件获得一等奖;“雏鹰风采”、“星星姐姐信箱”等栏目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近年来的发行量保持在25万份以上,这也是让众多期刊社眼羡的数字。对于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少年月刊》来说,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应当选择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题,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组织审读员和《少年月刊》编辑部于4月下旬举行了座谈,从办刊人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期刊的品牌经营、市场调查、读者定位、个性风格、栏目整合、设计装祯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里刊登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
上海“孤岛”时期的艺术报刊是研究中国在战争时期艺术史的重要文献.文章结合“孤岛”艺术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对这一时期包括电影、戏剧、美术、音乐等在内的艺术期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由此勾勒出“孤岛”时期艺术期刊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3.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日寇紧紧包围中的“孤岛”,在党的领导下,文化战线上的同志,本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再接再厉地坚持战斗,以舌和笔为武器,运用合法和非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文化堡垒开展救亡活动。经过一年来的艰苦斗争,抗战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团结留在“孤岛”上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文委决定办一个综合性的、以研究思想理论为重点的大型刊物,教育群众,进一步提高政治认识和理论水平,以利于文化战线上贯彻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11月上海守军撤退,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上海被称为“孤岛”。身处“孤岛”的进步报刊界,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抗日救亡大旗,成为文化抗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特殊的时期,一批报刊界从业人员,兼具作家身份,虽然处境日趋险恶,但仍然坚持写作,创办报刊,与强敌抗争,抒写下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6.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是年11月12日,国民党守军向西撤退,上海被日军占领。这样,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犹如突立于周围的广大日军占领区之上的“孤岛”,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这四年另一个月的时期,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新闻界、文化界的爱国志士创办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如《译报周刊》、《文汇报》等。这些报刊在教育、组织“孤岛”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中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7.
茅盾主编《笔谈》的若干史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祥 《出版史料》2006,(2):100-104
八年抗战,茅盾参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文艺期刊。其中,在香港编辑出版的《笔谈》(半月刊),32开,每期48页,虽薄薄一本,却是“对于鼓舞斗志、激发全体中华民族坚持抗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作用”的刊物之一。(参见《国家图书馆馆藏抗战文献特别展》“展品介绍”,《旧书信息报》2005年8月15日)对于近现代期刊史、文学史以至中共党史研究,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里,仅就该刊的性质、作者及作品等,参酌茅盾晚年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及其他相关文献,作若干史实性考辨。一、关于《笔谈》的性质已故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论述“战时文坛”,曾将茅盾作为抗战中…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所掀起的新的反共高潮,他们制造分裂,镇压人民,在中国上空,满布黑云,并在“孤岛”的上海乃至海外,同时嗾使御用报刊造谣污蔑,以致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造成抗战前途极为严重的危机。大敌当前,我们为了坚持抗战,必需把顽固派所  相似文献   

9.
“孤岛”文化战线,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同志们担负着繁重的宣传出版和训练文化新兵以坚持战斗的任务。这时新四军东进开辟了敌后抗日战场,并先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  相似文献   

10.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1.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后,国民政府西迁。当时文艺界的一些爱国人士纷纷离开上海溯江而上。巴金本来可以和他们一起到武汉的,巴金没有走,他觉得上海租界“孤岛”上的战斗不亚于在抗战前线作战。《呐喊》查封后,巴金将它改名《烽火》继续出刊,宣传抗战,并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春》第二部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江西教育出版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作家邵榕晗的《狮王》(2021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以传统技艺“北狮”的命运为主线表现民族抗战主题的儿童小说。作品围绕舞狮少年孟冬在抗战烽火中的成长历程展开,在革命叙事中融入山东沂蒙地区传统文化的思想火种与情感因子,细致刻画出民族危亡之际民间艺人对“北狮”的坚守与传承,生动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日救亡情境中表现出的精气神儿,奋力奏响了中华民族在顺境中蓬勃、逆境中坚韧的慷慨之歌。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分类互引网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分类中各期刊之间的互引矩阵和相似性矩阵,利用Pajek软件绘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分类互引网络示意图,分析了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内科技期刊引文环境中的布局性质和特点,识别和归纳为“集群”、“共生”及“孤岛”等模式,并就英文版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肖康亮 《传媒》2016,(14):43-45
在品牌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凭借其品牌获得了强大的竞争力。动漫期刊作为传播、引导动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我国动漫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动漫从业者交流信息的平台之一。目前,我国动漫期刊多达数百种,一些知名动漫期刊单期发行量达到40万册,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动漫期刊还比较少。与日本动漫期刊相比,我国动漫期刊无论是在发行范围还是发行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日本一些品牌动漫期刊,如《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Sundy》《周刊少年Magazine》已经在全球多国发行,其单期发行量也已超百万。当然,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影响力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动漫期刊,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能像《少年系列》《NEW TYPE》那样,得到世界公认的品牌动漫期刊。如何将我国动漫期刊打造成世界性的“品牌期刊”,是摆在动漫期刊从业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父亲节前夕,85岁的李洁云女士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在云南省档案馆查到了一份能证明其父为“抗战阵亡将士”的档案,了却了李女士几十年来的夙愿。为此,她给省档案馆写来了一封感人肺腑的长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论孤岛时期日本对上海公共租界行政权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一三”事变后租界的中立与租界内的复杂状况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虽经三个月的顽强抵抗,终因实力不济,战败而退。11月12日,上海的华界以及公共租界位于苏州河以北的地区(俗称“日租界”),沦陷于日军之手。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日军没有占领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两租界的主权一如往昔。于是,在日军的包围下,租界变成了孤岛。孤岛的范围是: 东至黄浦江,西达法华路(今新华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抵民国路(今人民路),北临苏州河。[1]自1937年11月12日淞沪抗战结束,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  相似文献   

17.
周莹 《青年记者》2020,(5):109-110
上海于“八一三”抗战失败后成为“孤岛”。日方要求所有华商报纸“须送小样予以检查,不经检查之新闻,一概不准登载”①,《文汇报》只好以外国人做保镖,挂洋商招牌进行经营②。同时,日军对报人及报馆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国民党更是企图对其惨淡的经营状况伸以“援手”。  相似文献   

18.
李扬 《中国档案》2023,(9):80-81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唤起民族觉醒意识,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一批抗战宣传期刊蓬勃发展起来。在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期刊史料中保存着1939—1945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上海、重庆出版的抗战期刊65种553册。这些抗战期刊题材多样、栏目众多、印刻清晰、文风朴实、通俗易懂,生动再现了抗战敌后战场的历史细节,宣传内容贴近部队和根据地的战斗生活,颇受广大军民欢迎,具有珍贵性和唯一性,现从中甄选3种并做介绍。  相似文献   

19.
四“点”三“形”模式─—谈综合性教育期刊的总体策划周长秋【济南】办好一份期刊不容易,办好一份综合性教育期刊更不容易。搞教育采写、编辑的同志都有一个深刻体会,即教育工作的特点是“冷、专、静、平”。学校生活“打铃上班,年复一年”;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更不会...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许多报刊为“打开局面”、“扩大影响”,办起了《星期刊》或《增刊》,大多数也是办得比较好的。但有的《星期刊》和《增刊》却刊登了一些庸俗的、病态的情趣。有一市报去年办的《星期刊》,先后登了三则“趣事”:一是“中年男子变成芳龄少女”,二是“四岁女孩变成女性”,三是“十四岁男孩和十五岁女孩的少年小夫妻”,并配有那个四岁女孩发育成熟的照片和小夫妻及婴儿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